经典导读
《陌上花三首》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3

陌上花三首(并引) 
苏轼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

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一、关于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以上是当今世人提起苏轼,脑海里泛起的第一印象,然而,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又岂可用以上那寥寥数语一一道破,我们从小学一路走来,认识苏东坡,诵读苏诗,听着我们的老师讲着苏轼的豁达,豪放,将苏东坡就此放在了乐观向上,豪放豁达的框框之中,然而真正的苏轼,同样是一个凡人,同样拥有心痛,无奈,拥有无数复杂的情感。

    纵然历史抹去了无数脚印与痕迹,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苏轼人生中那两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妻子王弗之死与乌台诗案。王弗,无疑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虽也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王弗知书达理,且为进士之女,饱读诗书,与苏轼情投意合,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但好景不长,二人恩爱十年,王弗因病去世,苏轼悲痛万分,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出自此时,看这首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字字凄绝,如林夕在《约定》中写的那般“就算你壮阔胸膛,不敌天气,两鬓斑白都可认得你。”如杜鹃啼血,却在人们的心中刻下了这段永恒的爱情。全词全无苏轼特有的豁达与乐观,没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没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在沉重的打击下,伟大如苏轼,也只剩心痛与伤感,如词中写到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就算有着洒向世间每一个角落的月光,就算有着“江上数峰青”的大好河山,也掩不住这时的苏轼,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的一个风雨断肠人,没有了豁达与乐观的掩饰,此时的苏轼却更为真实,更加贴近我们,“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没有了东坡风格的句子,却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正因它的伤挽,因它的真实,这份清晰的悲伤让每一个后世的人珍惜紧握手中的美好。既然如今拥有,又何必躲到无法再说钟意,最心痛是,光阴太短,爱得太迟。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最重的打击,几乎断绝了他今生的仕途,而同时,也是他的词风走向成熟的推手,国家不兴诗家兴,贬谪黄州,却达到了他诗词的高峰,不禁让我想到了稼轩的《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苏轼在贬谪之前多写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了一分小家碧玉,却少了那一丝淡然,谪居黄州之后,苏轼却能淡然的写下这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万物随心造,此时的苏轼,早已可以淡然得叹出天凉好个秋,风雨如何,晴又如何,人未变,景未变,一切静止衰老,又何来尘埃飞舞,这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穿着如《倩女幽魂》中宁采臣的破木屐,身上湿漉漉,可眼神却淡然望向自然的那个老人,此时的苏轼,也许便如佛法大成,生在红尘中,心在尘缘外,一蓑烟雨,千里快哉风!

 

评论:

    《陌上花三绝》约作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六年(1073),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三十八岁。由小序可知,这是作者根据吴地民歌加工而成的,属于仿南朝乐府民歌一类。歌咏的内容是吴越王妃事。

    三绝都用吴越王之典。说起吴越王,我不禁想起来诸葛青云的一部武侠作品《一剑霜寒十四州》,内容早已忘记,倒是名字记到现在。

其实,书名来自于五代著名狂僧贯休写给吴越王钱镠的贺诗: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谁羡当时万户侯”颇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势磅礴,倒也不负狂僧之名。而诗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也是脍炙人口,倒也无愧其才名,只是当时钱镠早有称帝野心,要他把“十四州”改成“四十州”,贯休却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拂袖而去。

      贯休之事暂且不表,而这“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吴越王,也是人中之龙,他以盐贩子起价,因抗击黄巢有功,被封为节度使,不断做大,最终割据一方,而掌管吴越后,也实行了大量利民措施,为组织人们抗洪,举兵射钱塘江潮,大有抗天之势,令人佩服,但他的铁汉柔情却更令人钦佩。也正是苏轼所用典故由来,还记得那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那是他写给王妃戴氏的信。那是一年春天,王妃寒食节归临安,仍未归来,至春色将老,陌上花开,钱镠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禁有些羡慕戴氏,一方之主,可如此诚挚地写信给她,田间阡陌花开了,可以慢慢看花,不急着归来。无一字提及思念,却如此至真至纯,缓缓行吧,路的尽头,始终有我。

      苏轼写下这三绝之时,早已百年之后,其一便写出了虽吴越王朝早已开到荼蘼,但王与王妃真挚的爱情故事却被吴越人口口相传,美好的,是人,也是记忆,也许当苏轼听到了吴地这爱情故事,想到的,却是自己的亡妻,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却是同样真挚,同样感人,“江山犹似昔人非,”也许不光是吴越王作古,江山易主,同样也是对自己爱情已成往事的一种伤感。但随后,他也不禁有些释然,“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王与王妃做了古,但真挚的爱情被吴地移民,朴素的劳动人民歌颂至今,虽自己亡妻已然远去,但同样珍贵的,是自己美好的记忆啊,于是便有了这三绝其二一诗写吴越王妃春归临安情景。春天来了,陌上的无数山花争奇斗艳,王妃按照惯例,乘坐富丽的翠軿,又来到了临安,吸引了过往的路人竞相观看。诗人以“山花”“翠軿”来衬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争看”渲染王妃归来的盛况,透露出吴越王朝曾有的一点承平气象。三四句是设想之辞。意谓如能留得青春在,王妃即可遵从吴越王的嘱咐“缓缓而回”,尽情观赏临安旖旎的春光。全诗仿佛看到了王妃赏花之景,但这其实,是苏东坡,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记忆的回响与真实的写照,靓丽各有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特点便是同样美好,也许,千年以前的苏轼,也会回想起了与亡妻共同读书,交谈的场景,嘴角扬起吧。

    但苏轼之所以是苏轼,也正是因为他的胸怀,他依旧记着国运国事,前面两首,带着一丝追忆,一丝旖旎,但第三首苏轼还是变回了那个我们熟悉的苏轼,那个心怀天下的苏轼:“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陌上花,是那朵鲜艳却黯然销魂的荼蘼。吴越王朝最终是那么短暂,吴越王降宋,王妃之尊却也在第三首中变成嘲讽似的妾。是一场镜花水月,亦或是一场闹剧,除了这段爱情,吴越王朝又留下了什么呢?正如刘梦德所吟到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物是人非,仍是时光留给我们的咏叹调。如同苏东坡心心念念的北宋,也不知何时,最终成为历史的尘埃,飘散在那明媚的星河中了。(文\崔昊)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