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牡丹亭》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5

简介: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花园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她随婢女指引去花园游乐,却只感春伤春,在花园的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互诉衷肠。梦醒后杜丽娘遍寻不见梦中和书生,从此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两人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共结连理,前往临安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将还魂喜讯报给杜家,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评论: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属于传奇剧本,共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写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读《牡丹亭》,最先读到的必定是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旷世爱情。杜丽娘为了一段梦中情缘忧思成疾,一病不起,最终更是为了它红消香断。而柳梦梅不仅不惧爱人的鬼魂身份,更为了能使爱人复生而去开凿坟墓,他身为一介书生,本应该恪守礼法,循规蹈矩,却胆大到如此地步,谁能说不是爱情的力量呢?不论是阴阳的间隔还是父母的阻挠,都没能斩断他们的爱情,这样的爱情,连当世天子都为之折服,在动容中为他们指婚。

    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作家想歌颂的却不只是爱情,更是剧中人物身上的反叛精神。例如剧本开头中的杜丽娘,由原本对父母言听计从,跟随老师学习《诗经》,到后来开始背着母亲偷偷跑去后花园,最后更是瞒着父母与柳梦梅成亲,甚至在大殿上公然反驳父亲,据理力争。虽然杜丽娘和柳梦梅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封建色彩,但正因如此,他们身上的反叛精神才显得更加珍贵。

    另外,我认为全剧的高潮就在“还魂”情节。一方面,“还魂”情节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人的死而复生增强了剧本的可看性;另一方面,“还魂”情节是他们两人凭借着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冲破天地常规,打破藩篱的见证。

    现实中,汤显祖本人结交李贽等被朝廷所认为的“异端”之流,他反对程朱理学,提倡人欲,提倡追求个性自由。他的思想在《牡丹亭》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杜丽娘与柳梦梅两人,不顾门第差别,毅然决然地走到一起,显示了他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显示了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牡丹亭》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反对程朱理学对女性自由和情感的禁锢,通过对杜丽娘形象的塑造,为当时的女性构筑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向她们描绘了一幅自由恋爱,敢于追求自我的美好图景,动摇了她们心中程朱理学的枷锁。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该剧的受众面也在不断扩大,该剧批判封建的影响力也在扩大,“此词一出,使天下多少闺女失节”,“其间点染风流,惟恐一女子不销魂,一方人不失节”等说法正是对它所造成影响的侧面描述,一方面慑于它的影响之广,一方面又为程朱理学做辩护。

    无论是语言词句,还是表现主题,《牡丹亭》都是剧作中的佳作,值得一读。(文\刘兰多加)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