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其道也无涯,其思也无垠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11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这是高中课本里的老子,也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老子是一个消极避世,无欲无为的人,想必他的思想也早已不适合我们这个步履匆匆,形色紧张的时代了吧。

初读《老子》,只是简单的翻了翻,发现书里都是论道、治国、修身等一些莫测高深的东西。只记得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概的意思就是,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这句话,乍一看感觉毫无意义。美与丑,善与恶本来就是有明确界限的。爱憎分明,善恶两边本来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分辨能力,老子把他说的这么郑重其事,究竟是为何?思前想后,总是得不到答案。后来与人接触的多了,发现人和人之间总会有分歧,而人又是自私的,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不仅自己觉得还希望别人也认同自己,所以就会有所谓思想的碰撞,而这种碰撞的结果并不一定都是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冲突的升级,他们会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服,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个情况,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便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所见到的人和事,也许这个标准是某些主流价值观。但又是否想过的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对别人而言就是公平正义的吗?标准千千万万,哪怕是刻在石碑上的金科玉律,也会有人不认同。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让自己的作为妨碍到别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万物生来本没有好坏之分,人们只是习惯于把固化的认识强加在所有的事物之上,非要挂一个标签。城管打人就一定是城管的错,老人摔倒就一定是碰瓷的。就像柴静说的:“实际上这个世界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和做了坏事的人。”好人和坏人之间究竟有没有分别,难道做了好事的就是好人,做了坏事的就是坏人吗,那么好事与坏事的分别又在哪里呢?

再读《老子》,总感觉是一种折磨。也并不是其中的语句有多么晦涩难懂,但要想从字里行间抠出点新鲜玩意儿,着实不是一件易事。翻来覆去才发现,全篇五千多言,似乎被“顺其自然”四个字一以贯之了。那就顺其自然吧。记得周润发主演的《孔子》中,老子与孔子有这样的一段对白,“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序,天下纷乱,可你还是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吗?”“丘惭愧,一无所成。”孔丘一生颠沛流离,苦苦追寻,至死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彻彻底底的失败了。他一生为统治者操心,把自己定义成“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治世之臣。但却忘记了,他还是一个,手抄笔录,传递古代文化,教人诵诗读句的夫子。另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孔丘为后人所传诵的,不是他苦心经营的礼乐仁义,只是他张口擒来的几句话。这样的结局着实有点无力,最是无为却有为,一言一行之间他早已超越万世,成为不朽。看似最无为之处,往往给你的最多,那么无为,又安知不是大为呢?在如今这个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代,人做事总有其目的性。选专业要看就业前景,读书要看使用价值,《周易》与算命挂钩,《孙子兵法》与商战混杂。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有为吧?我不知道,也无法评判,那就处无为之事,乐从本心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由此几句看来,老子无为之道似乎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曲径通幽。在春秋那个群雄割据、人人自危的时代,诸子百家穷尽心力,著书立说,只为博得诸侯青睐,殊不知立说一道之立,在于启,更在于展。老子思想经庄周继而展之,影响中国数千载,而其余各派流传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又有几家呢?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一生避世,却驰名当世,孔子也曾问道于他。虽是无为,却胜有为。以无为之心,处无不为之事,方能潜于九地之下,腾于九天之上。务实去虚,才是大谋!

老子的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囿于世间。穿越千年,王侯将相、捭阖之士都仿佛是堂前的一群燕,他微笑着看他们衔泥筑巢,口里念着,“别忙了,别忙了,不如学着雀儿找一窠臼安身立命吧!”(文\李晨宇)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