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史鉴兴替,人鉴得失——简评《三国志》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11

在《旧唐书》里,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梁启超也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史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争论的话题,胜者王,败者寇,唐得天下给予杨广以“炀”作谥号,隋书传袭至今,却给了它的传主,本来雄才大略,开运河征高丽设科举,却有急功近利,不惜民力性格缺点的杨广一个贻笑大方讽刺无比的称号。而二十四史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让一个征服者去诉说被征服者的故事,说客观可是说不上的,可是又换言之,也许在那个集权专制的社会里,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普天尽王土,率土皆王臣的时代,史书史官却是最客观的存在了,由此观之,相较而言,最客观的说理,就存于史书之中,至少与徐福出海,嘉靖炼丹的荒谬相比,也是称得上那个时代的经典力学著作了。

回到本篇的主题《三国志》陈寿本是蜀臣,无奈天下三分归晋,以亡国旧臣的身份修《三国志》全本,不难想象在写武帝和先主是,他的心情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史官般波澜不惊,站在时空之巅以俯瞰众生,可是,当时夏侯湛本已写作《魏书》,读《三国志》以后放弃,要知道,夏侯湛本人是夏侯渊的后代,却为陈寿一个蜀国遗臣的魏书著作而折服,足以见得,陈寿的《三国志》,不说毫无偏袒,但已然无愧于受众,是相对公正的了,那么对于《三国志》的史性就先谈到这里。

现在来说一说《三国志》里的人性,陈寿本蜀臣,所以他称刘备从不称其名,以先主称之,“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汉景帝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而,提到刘备,众所周知,织席贩履之徒,可是他本人可是正宗的皇室宗亲,皇亲国戚,就连汉献帝刘协都得称他为皇叔,却举于市井之上,究其根源,就必须得提及中山靖王刘胜了,据《汉书》记载,“孝景皇帝十四男,贾夫人生中山靖王胜,中山靖王胜以孝景前三年立。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白二十余人。”特别注意的就是,中山靖王刘胜有子百二十人,而武帝刘彻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政令以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中国的古代史,其中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不断集权。推恩令,即是武帝用以化解汉初郡国并行,至文景时期五楚七王之乱的措施,令诸侯王各分为个诸侯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而刘胜的一百二十个儿子,从西汉中前期到东汉末年,简直可以用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来形容了,所以也不难想象到刘备时,早已无地可分,非嫡室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综上所述,刘备也同他的那位亭长祖先一样,白手起于布衣。

汉朝以察举选官,在汉末,十常侍之乱,宦官专权,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显然朽过魏晋,而魏朝文帝曹丕以九品中正以选官都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无论汉末了。刘备生于盛世,也许就泯然众人,生于乱世,是其幸,也是不幸,乱世出英雄嘛。《三国志》说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戏时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就像历史上所出现的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样,刘备也是有鸿鹄大志的,不过,又转念一想,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思想罢了,有思想的人,又有哪个不愿意为人上人,又有哪个愿意甘于贫穷困顿呢?就好似今天的所有小孩子都确信自己能上北大清华一样,至于刘备的羽葆盖车,或是他的先祖光武帝刘秀所说“为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都是因为他们后来成就功绩颇丰,所以当初的少时狂语才会被当作未来成就大事的基础。就如同史书上记载的每个开国皇帝必有一段离奇的出生故事一样,不是因为他们有奇迹,所以注定了他们会为帝皇,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是或为帝皇,或为名士,所以才注定他们有奇迹式的出身。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就好似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一样,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是“人死而神散”还是像神话故事一样恶入地狱,善入天堂,在今天这个以实践为准的社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但又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我们永远无法去实践,就将它放弃就好,对于这个问题,在《三国志》里书来,就是本恶的。要知道,那时候,并无互联网,并无微信微博,消息的传播只能通过口口相传,而众所周知,武帝时听董仲舒所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讲求忠孝礼义信,儒学熏陶下的人本应是淳朴而善良的,而培养出来的人,如刘备、曹操、孙权、郭奉孝、荀文若之类的人,被称为人杰或是精英,绝不是因为他们受儒学教育程度多高,或是品德有多高尚,反而是他们的那些超越教育程度以外,在我看来就是出自本性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了精英。隐忍、随机应变、有实干才能来自于儒学么,显然不是的,我认为它来自于和周围人相处时,这些社会的“精英”发现了一些手段或是心理,能够从其他人那里攫取自己想要的利益,而又加以总结,人至成熟的年龄后,就能熟练的掌握这些手段技能,轻易攫取利益而又不会为人所察觉,他们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英,也就是曹操得到许劭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这些能力,在我看来,似乎并不是被儒学归为善的东西。更换言之,如果刘备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个织席贩履之徒,或是一个酸腐的学士,恐怕,他永远都不能为董承所托密诏,也永远不能为献帝承认尊为皇叔,他之所以被奉承,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换言之,有所利用的价值,政治本就是一场黑暗不公平的赌博,押上的不只是身份地位,更是生存的权利,而在生命面前,什么仁义道德都是其次的,由此观之,人本性里能够保全自己的,是恶而非善也。

前文,我也已经说了刘备和刘邦拥有相似的出发点,两人毕竟有血缘关系,御人做事也有共通。刘备,武不过吕布,谋不过奉孝,智不如诸葛,统不如周瑜,政不过程昱,狠不过曹操,甚至不论在哪个方面,他都只能算一等而非顶级。同样的,刘邦武不过项籍,统不过韩信,谋不如张良,政不如萧何。但刘备成了蜀汉章武皇帝,刘邦更是成为了开405年历史的大汉王朝的开国高祖,这与他们的性格而形成的表象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关系,用韩信的话来说叫做陛下不宜将兵,但善将将。为人能隐忍,能容人,善掩饰。刘邦荥阳战役从未赢过,屡战屡败,却能接受韩信漫天要价,封假齐王,能接受彭越卢绾,或为梁王或为燕王。终在垓下一役成就霸业,而这个将领眼里的极具度量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皇帝领袖却露出了他的獠牙,嚼碎了他们的一切。刘备也是一样,吞徐州荆州益州,无不是相信自己的或是自己的亲族,收臣属无不是礼贤下士同车共驾的体恤。相同的模式,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来自于机遇,也叫来自于对手。

项籍和曹操,都是英雄。谁更胜一筹,比较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他们并不能同台较量,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不可能的事情就是不存在,所以,这讨论并没有什么意义,可他们却可以有不同的特点。在我看来,曹操是个优秀的领袖或者说,一个优秀的帝王之才,项籍是个顶级的将才。所谓将才,项籍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战术家,破釜沉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曹操是个顶级的帝王之才,他是个战略家,迁都许昌,挟天子令诸侯,他是个战术家望梅止渴,他是个政治家,广纳贤才,文有程昱、郭嘉、荀彧、荀攸。武有夏侯惇、徐晃、许褚、曹仁。刘备的优势来自于他汉室宗亲的身份,大汉正统的大势,无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奸雄,奸在终其一生都未曾废汉帝自立,汉帝虽为傀儡,但刘协终究是天子,说出来的仍然是圣旨,让曹魏始终都握有时代的大势方向,这是势上的对比。刘邦所遇者将星项籍,刘备所遇者帝星曹操,刘邦用一帮天地奇才战项籍一人,而刘备并无人才优势可言,这是人上的力量对比。曹操据有北方大部,土地肥沃,粮产丰富,燕赵地区民风剽悍,善骑术,有名震天下的铁骑虎豹,有收编的黄巾精锐青州军。而蜀汉偏安一隅,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邦能定中原来自于韩信的暗渡陈仓,也来自于关中三王章邯董翳司马欣的不统一,更来自于霸王项羽的未加防范。而,诸葛亮光是出岐山木牛流马诸葛连弩都用上,也未能踏入关中,这是地理位置的对比。“北距曹操,东和孙权”这是诸葛亮定下的蜀汉国策。但蜀吴失和,刘备失荆州,折关羽,更是偏离了国策,最终才成了归晋的结局。

曹魏也仅仅在曹芳以后就归于司马氏,这叫曹氏的失败或是,曹操最终还是是个失败者,而司马氏才是最终的赢家么。在我看来并不见得,晋朝的建立是来源于各个魏帝的努力。换言之,晋朝是魏朝的延续,直至今日,我们也习惯将魏晋归于一个时期。就好似,织田信长被称为日本的曹操一样,在本能寺之变中,为明智光秀所伏杀的织田信长留下的织田家为家臣木下秀吉所继承,并逐步发展,最终,改名后的丰臣秀吉一统日本,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是应该视作织田氏的失败没落么,显然不是的,两者本就是同系,我看来,这就好比同一个人换了几个名字一样,本质并未改变,一系传承罢了。

每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的教训在今天的世界仍然在发生着,我们却往往被那个遥远的时间节点迷了双眼,至少在《三国志》里,我看到了点滴现在正在发生的不易察觉的小事。(文\卢瑞奇)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