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家
黄宗羲:清初民本思想之大家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11

    黄宗羲,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有关梨洲先生的著作,现就《明夷待访录》中的《原臣》一篇进行解读。

    《原臣》一文对三个传统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第一,对君臣关系的突破。黄宗羲斥责臣对君的服从、否定绝对君权、指出设立臣的目的——为万民分忧非君王私设,所谓“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以及亡国不殉国的“新士大夫节义观”,都是其对君王至上这一固有观念的挑战。对“臣”的定义,针对“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的提问,黄宗羲给予明确的回答。他写到“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优秀的人臣,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君主的思维,因为人臣出仕为的是天下而不是君主一人,以天下为己任才是最根本所在。黄宗羲斥责在臣之位不谋其政的政治弊端,但究其根源还是君主专制导致。第二,黄宗羲指出君王不同于国家。“君”只是“一家一姓”的政治集团首领,“国”非单纯的王朝国家,是天下。进而提出,亡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亡天下。天下之乱不在一姓的兴亡,即朝代更迭,执政集团的兴亡与天下治乱兴衰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三,对君臣与传统父子的区别,父子之间的关系基于血缘;君臣关系基于上下职务。合理的君臣关系应当是亦师亦友,互助型,而不是父子之间尊卑高下的伦理。除了《原臣》以外,《明夷待访录》中谈及的内容多惩明代之失,而讲求纠正之法。将黄宗羲称为清初民本思想之大家就是因为他的言论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君臣伦理,同时也在政治上否定了君主专制体制,推进了民主政治。(文/赵丹娅)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