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家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11

    《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这部书对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在对儒家政治理想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制度构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最高成就之一。它不仅引起过学者的兴趣,更曾被政治人物所利用,而参与到近代中国的实际政治进程之中,所以它在近代中国人的阅读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

   《明夷待访录》计《原君》、《原臣》、《原》、《置相》、《校》、《取士》、《取士》、《建都》、《镇》、《田制》、《田制二》、《田制三》、《兵制》、《兵制二》、《兵制三》、《财计》、《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奄宦》共21篇。

    作者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浦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公元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日:“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该书有《原君》、《原臣》等论文21篇。《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之责任,乃“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法》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

    学校教育十分重要。在这里,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仅是教育培训机构,还是政治谘议机关和舆论监督机构。黄公秉承古来士大夫评议时政的传统,同时,他很在意教育者的社会地位,认为他们不用对政府低三下四的,至少是不用学而优则仕。有些独立知识分子的倾向。而学校中人评议政府的是非,抽象来讲就是在教育民众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他主张烧书,以道德判断书的价值的举措,和始皇帝并无本质区别。古来主张烧书的人,都是读书人,这是很吊诡的。治国问题很大就是用人的问题。隋代开科举以后,下层人有上升的途径,对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开科考试,就要有标准。而且应该是有相对客观的标准,不然就不合公正。明代八股,现代高考,一方面人们感到它标准僵化,禁锢人才,另外一方面这样的制度也确实是相对公平公正的。八股和高考的问题在于发现人才的途径单一,使得一些不擅长考试的人可能被忽略了。国家社会需要的人多种多样,要有各种途径。

    宽进严出的原则还是适用的。只有用了,尝试了,才会发现是不是合适。人才是要锻炼的,是要有个平台去考察的。现在的学校严进宽出,入取书就像是毕业证的。其他一些技能考试也是的,证书就是代表了一切能力和个人的价值。人成为了证书的附属物。明代朱棣选中北京而不是南京,后人论,是因为有天子戍边的说法。

    就社会财富来说,当时,北不如南;西不如东。所以黄宗羲说应该建都东南也是一种思路。但是明代,北方的草原还是有很大的威胁存在,要抵御这些威胁,就要有重兵。但是从宋代开始,皇帝就不信任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朱元璋只好把自己儿子放在边防上做藩王。但是朱棣自己就成为了反叛朝廷的藩王,他还能容忍这样的事情第二次出现么?当然不能了。怎么办?皇帝自己来戍边吧。皇帝戍边,总体来说,正面说是体现了天子与社稷共存亡的觉悟;另外也是说明天子不信任任何人手握重兵。说到底还是天下是皇帝的私产,需要自己严加看守。黄宗羲所言强边镇的做法,估计所有的皇帝们都不会实行的。黄公主要着眼于边镇对于中央的制约,不让中央乱来,同时也有中央把责任就甩给边镇的嫌疑。这样的边镇近于藩国。皇帝可以人人做,皇帝又超常的特权,谁不愿意来做呢?给边镇首领兵民两权,只会使得他们既彼此侵袭,又威胁中央。唐方镇,后来都是彼此在彼此相战,都想扩大地盘。黄公的思想也不会进化到联邦制。联邦制的基础是主体的平等。近于古代的封建。平等的主体才能谈联邦,而且联邦主体间要割让部分的权力给中央。中国向来是要统一的,中央控制。黄公的强边镇只是一种策略,可能接近目前的民族区域自治。但是这样的自治也不是联邦。中国没有联邦的基础。黄公最后一篇中讲到为将的要文武双修,此言甚是。

    为将为帅的不仅仅是比试武功,更是检验文质。古时,出将入相,文武非分野。诸葛孔明、曹操都是文武双全的。后来,军民之官分治,文武分开,就是科举也分为文举和武举。黄公认为当时军将不忠,确是军将素质有限,无忠心朝廷之意,一切以利益衡量。

     明以都督府掌兵,以兵部用兵,比类于现代的军令军政分开的体制。具有合理性。关键是如何使得军令畅通,三军用命。军队始终是用来完成政治任务的。文官治军不在于如何行军打仗,而是如何确定一个战略目标和政治上的任务。如何完成,看将领们,同时要划定政治上的条条框框,约束军将的行为。(文/杨俊森)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