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清代文人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小说内容以鬼怪灵异之事为主,虽说写的是鬼怪之事,其中却有着蒲松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在书中蒲松龄以异史氏自称,在一些故事后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事的看法和感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跌宕曲折,文笔简洁干练,条理性强,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这本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松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聊斋志异》才被刊印出来。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了解作品,最好从了解它的作者开始,蒲松龄身处明末清初的时代,在他五岁的时候清军入关,社会动荡产生了很多的稀奇事情对他后面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从19岁开始就加入了科考大军,初次考试便一举中了秀才,从此就走上了科举这条不归路,屡试不中,更不要谈仕途了。接连的科考失败虽然没有打消他入仕的决心却给他带来了求而不得的痛苦。蒲松龄的家境又十分的贫寒,生活十分的困苦,除了微薄的田产外,他只有靠教书,做幕僚为生。正是这样的潦倒生活让他开始创作《聊斋志异》,通过写妖写鬼来表达自己的愿景以及对社会的批判。在《聊斋志异》中他也塑造了一批赶考的书生,孔雪笠,程孝思,于成龙,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宁采臣。
《聊斋志异》 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妖爱情 ,一类是批判社会。
人妖爱情类是全文的主体《婴宁》《莲香》《聂小倩》《连城》《辛十四娘》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篇目。而《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多是纯洁美好的,表达了蒲松龄对真情的向往与期盼。以《连城》为例,乔生与史连城两情相悦,却因为身份悬殊不能在一起,此后乔生割胸救连城,还以为两人可以永远再一起了,却又受到了史举人的阻挠,两人双双死去,又在友人的帮助下还魂,却又因为盐商贿赂贪官,连城又进了盐商家,最后因为连城的坚贞,两人终成眷属。从这个故事看,乔生与连城的爱情故事是可歌可泣的,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都没有放弃过彼此在一起的心,是作者对伟大爱情的歌颂。然而故事中,连城和乔生因身份差距而无法在一起,最后两人复活后,又因盐商向贪官贿赂,连城再入了盐商家,这些情节的设定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封建阶级意识的森严,官场的黑暗。
批判社会类,在全书中也比比皆是。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促织》一篇,《促织》讲的是承德年间,皇室兴斗蟋蟀,并向下征收蟋蟀,蟋蟀的价格被抬得很高,差役们把费用摊在百姓身上,常常使好几家人破产。成名本是个老实的读书人,却被命令担就是收蟋蟀的差役,成名不想勒索老百姓,却又没有买蟋蟀的钱,因此受到了毒打。在当地巫婆的指引下成名终于找到了一只大蟋蟀,当全家陷入不用为蟋蟀操心的狂喜时,成名的儿子却弄死了蟋蟀,让一家重新陷入了绝望,成名的儿子还为了躲避父亲的责骂掉进了井里,成名为儿子的死感到痛苦万分,成名的儿子却复活了,复活后的儿子呆若木鸡,成名却在门外抓到了一只聪慧非凡的蟋蟀,最终凭着这只蟋蟀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在成名儿子的口中我们得知原来那只蟋蟀就是成名的儿子。《促织》一篇可谓是情节曲折,悲与喜两种情感交加,而成名一家的悲喜不过是皇帝的一时兴起而已,落魄因他,富贵因他,人们就像是皇帝手中的蝼蚁,生死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文中的官吏为了巴结上司讨好皇上谋得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这些现象虽然写的是成德年间,无疑是对蒲松龄所处时代的黑暗现实的抨击。
《聊斋志异》中大多的鬼和妖都是善良的,而许多的人却比鬼还要坏。坏人多是有原因的,是当时的时代坏了,统治者昏庸,官员贪婪,百姓麻木,坏了却没办法医治,就只能越来越坏。我们这个时代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不美好,这些不美好都有可能是日后的病因,病了得医治,早治早痊愈,这句话对我们的时代同样适用。
《聊斋志异》不仅是一部记录鬼怪灵异之事的短篇小说,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更是一部讽刺当时社会黑暗,表达作者美好愿景的不朽之书。是蒲松龄所说的“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悲愤之书!(文\贺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