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哀江南赋序》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4

原文: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日,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並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幕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评论:

    《哀江南赋序》是庾信后期的代表作,该文大体以其一生的身世沉浮为线索,描绘了南朝萧梁王朝的兴盛衰亡。庾信早年仕于梁朝,颇受重用。侯景之乱中,他受简文帝之命在朱雀航驻营,兵败后淘到江陵辅佐梁元帝。承圣三年,受命出使西魏,却正遇魏军南侵,江陵陷落,他无奈被拘长安。在西魏为北周所取代后,庾信颇受皇帝的优宠。但当他每每想到自己屈仕敌国的行为时都感到羞愧不以,万分悔恨。就是在这样思乡与羞耻之心的激发下,他创作出了这篇为黑暗动乱时代留下真实面貌的赋序,深刻表现了诗人亡国的沉痛,作为史家公正不屈的笔直。大胆批判了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揭露了魏军残暴的掠杀,描绘了在战争中生离死别的悲惨景象,表现了对故国的无限怀念与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伤。

    序文部分交代了侯景之乱和江陵陷落的历史事件,交代了作者漂流异国远离家乡的遭遇,感叹惋惜梁王朝未能遵循天道懂得物极必反的规律。感叹悲惨的身世,无处报国求生。回顾当年曾作的《燕歌行》仿佛其中所描写的从征苦况便是自己的真实遭遇,又想到《列子》寓言中的那个生于楚,老还乡的燕国人仿佛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这四句用典,言简意赅地写出庾信本是为梁朝避免秦兵的入侵而出使西魏、踏上秦庭的,不想梁为魏灭,魏为周代,自己却不能象伯夷那样不食周粟而死。“让东海之滨”既用了伯夷滨于东海的故实,又用战国时田大公和迁齐康公于海上的故事,借指魏周禅让。表现出作者违仕于敌国的深深内疚。 

    序文最后由个人的遭际联想到梁朝的覆灭,以孙策、项籍靠少数军队便平定江东的历史史事和梁朝百万军队放弃抵抗甘愿被斩的现实情况做对比,体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兴亡更变、世事变迁、物极必反的规律,即使庾信的自解之词也是客观存在的。他认为江南王朝的终结是天意又是人事,虽有信于天的宿命思想,但又认识到士族腐朽之极会致国家于死地。《哀江南赋》正是围绕着天意和人为这两方面,全面总结了梁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和历史教训。 

    《哀江南赋》记事复杂,却条理清晰。将历史事实与个人身世的遭际和抑郁的心绪相结合,文章流畅深切。哀婉的语言却透出作者正直的品格,对国家的忠心。全篇用典故来写时事,还将典故还能与比喻、情景融为一体,情真意切。然而《哀江南赋》最主要的成就不在于高超的艺术技巧,而在于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作者毕生的报国心志。将身世漂浮不幸的万分感伤与家国俱亡的巨大创痛相结合,表现了其亡国之痛,身世之悲。(文\孙境婉)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