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离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了词人自己的生平,以及出身的时代,从第一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出词人拥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并且还注重自身的修养,点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却不成想被黑暗的世道所迫,理想无处可施,还反被奸臣所诬陷。第二部分的描写却更具奇幻色彩,更像是词人的比喻和想象,但通过这些令我们似懂非懂的行为却表现出了此人内心更多的无奈与愤懑,也无疑将词人的爱国之心表露,把词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触动人们的心弦。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本词最后的五句,虽然简短,但是却起到了一个高度概括总结的作用。
现在很多人对屈原投江而死以报国的做法议论纷纷,一部分人认为屈原投江报国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表示不理解和不赞成,但是在《离骚笺》里龚景瀚曾解释过最后五句话,是这样说的“‘莫我知’,为一身言之也;‘莫足与为美政’,为宗社言之也。世臣与国同休戚,苟己身有万一之望,则爱身正所以爱国,可以不死也。不然,其国有万一之望,国不亡,身亦可以不死;至‘莫足与为美政’,而望始绝矣。既不可去,又不可留,计无复之,而后出于死,一篇大要,‘乱’之数语尽之矣。太史公于其本传终之曰:‘其后楚日以削,后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言屈子之死得其所也,是能知屈子之心者也。”所以说选择用死这种在现代看来消极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心志在两千年前却包涵着极其严峻的积极的现实斗争意义。而在《楚辞通释中王夫之也说“原之沉湘,虽在顷襄之世,然知几自审,矢志已夙。君子之进退生死,非一朝一夕之树立,惟极于死以为志,故可任性孤行也。”《屈赋微》中先大父也有“死,酷事耳;志定于中,而从容以见于文字,彼有以通性命之故矣! 岂与匹夫匹妇不忍一时之悁忿而自裁者比乎?”这些也有力地反驳了一些像汉朝班固的“露才扬己,忿怼沉江”之类对屈原的污蔑和对屈原投江报国的谬论。
词中多处用到各种各样的植物,用的最多的是芷草,词人借芷草来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同时,也有很多其他的植物,如:“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用了六种香草,可是在最后有感叹这些美丽高洁的香草就这么腐败的“哀众芳之芜秽”。我们也不失从中看到词人对救国无能为力的伤感。但是全词并不是以抒发词人伤感的心境为主,也写到自己坚定的立场以及主张。“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此处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用尧舜与桀纣相比较,表明了自己对于政治自己的立场“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而这两句则更加让我们看到词人不与世俗为伍,清正廉洁,即使粉身碎骨也坚持自己的本心。虽然此人表现得很坚定,但仍然在这里指出“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词人写自己不被世俗所困,浸身于美妙的自然,抛开尘世的烦扰,却又在慨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表达自己所受的不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又想隐于尘世,却又记挂朝堂,给人一种被逼得左右为难的感觉,把人也带入了深深的纠结中,替他着急,更替君王着急。词人在这里可谓是下了大手笔,写“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词人举了夏启、后羿、寒浞、夏桀、商纣与商汤、夏禹作比较,抒发了词人相信皇天是知道天理的,而此处我也看到了此人对朝廷依旧抱有希冀,希望皇上会醒悟。词人在这里写了他对许多历史人物自己的评价,写了暴君,也写了贤君,而我也看出他对自己身处这样一个世风日下的时代的感慨,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无人赏识,一种悲戚油然而生。
其实这首词描写词人的内心是跌宕起伏的,充满期望和斗志到变为失落和愤懑再到重拾斗志,感情可谓是饱满无比。但是对于屈原用投江这种做法以示报国之心的做法人们却是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是忠勇报国的典范,有人却觉得这是一种愚蠢。可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屈原身上的坚毅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血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可是在当代来看我并不赞成屈原的做法。然而换一种角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屈原的这种做法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现在我们敢于说别人,却不敢于承认自己身上的错误。可以说很少有人还可以像屈原那样做事做人坦荡、果决。这也是我最欣赏屈原的地方,他成为众人所熟知的历史名人,定不是虚的。(文\张雅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