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施公案》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4

    《施公案》是一部晚清小说,也叫《五女七贞》,《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共8卷,528回,未言明作者。

    据考证研究表明,《施公案》其故事先以说唱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后经文人敷演为小说。最早可见的书面形式为嘉庆三年的97回本,自成书以来,后人一续再续,竟至十续,到光绪年间终于成为120万字,528回的巨著。

    这部书是清代公案小说,主要讲述了康熙年间清官施仕伦在一些江湖侠士的辅佐下铲除贪官污吏,破案捕盗,为民申冤的故事。此书的主人公施仕伦,人称“施公”,他乃江都县令,为人聪明绝世,且负侠肝义胆。但他长得却是其貌不扬,而且腿有残疾。他在江都任职时,连破多项命案,包括连环无头命案,拿奸僧九黄、淫尼七珠及十二寇等。他也因此收录了绿林英雄黄天霸等人,这些人成为他以后破案途中的得力助手。

    这本书是小时候看的,那时年纪小,一来惊奇于它的文字:“怎么和我们说话不一样呢?”,二来就只觉得恐怖,吓人了。

    现在都记得书中有一个案子,其实也就是很简单的霸占别人妻子的事,可那个女子很有胆识。她假意迎合,忍辱负重,后来在一家客栈中将那恶人杀了,而且是开膛破腹,拿了那人的内脏。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仍觉恐怖。何况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农家妇人,要做到这样真的是很不容易。对于这个案子的处理,在我看来可能会有纰漏。书中说最后施公感其勇气可嘉,且是因那恶人害她丈夫,所以她才犯下杀人之罪。于是施公特奏皇上,封这妇人为“贞节夫人”。于今日看来,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今日之法律是断不会这样评判的。因为无论如何,那妇人与恶人均为有罪之人。从这也可以看出,这部书的宗旨便是宣扬惩恶扬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它歌颂皇权的一面。皇上封赏那妇人,表明皇上是一个仁慈之君,他懂得体恤百姓。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也体现了皇权的专制独裁性,一个人的生死与好坏,只由皇上一句话便可以决定。

    明清时期的小说,大都带有一种神话色彩,《施公案》也不例外。书中写到有一个案子时,讲施公一行人经过一座土坟,是时狂风大作,秋叶漫卷。那座坟头上还有一只鸟在叫,声音凄婉,没来由的吓人。又道那天晚上,施公做了一个梦,梦见那鸟儿变成了一个小孩,向施工讲述自己的冤屈。次日施公命人掘开那座坟,开棺一看,棺材里果然有一具小孩的尸首。

    毋庸置疑,这高度地体现了那时写作的神话观。现在当然不可信,但这又表明了什么呢?表明那时的人们普遍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相信“人在做,天在看”。这里作者先用孤坟,狂风,小鸟等一系列意象,勾勒出了一幅阴暗诡异的画面------这是为何?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认为的“有不平凡的事,则必有不凡的预兆”吧。通过这个案子,也反映出古时的人相信人死后是可以复仇的。所以才有地狱一说。

    我相信看古时的书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那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文学也是可以反映社会的。所以在我看《施公案》的时候,小小的心中一直觉得那时的社会便是那样。但今天回想起来,觉得这本书的不合理之处还是很多。

    且不言上文所说的皇权的专制这些,仅说施公收绿林中人黄天霸这些,便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性-----人人都应为皇室服务。我们可以像书中所言的那样,认为施公之所以收他们为手下是因为觉得他们本性不坏,是因为施公为人仁慈。这的确也是一个原因。可细细想来,便觉悲哀。为何?

    试想,黄天霸等人本是落草之人,他们结果却是归附朝廷命官,说明什么?说明其实绿林之人的生活也并不好过。再进一步想,人之所以入绿林是因为生活之艰难,因为生活所迫,可最后绿林的生活依然艰难!什么才是真的好呢?入朝。这也体现出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皇室为尊的思想。百姓永远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一次深刻体现了时代的悲哀。

    当然这本书给我留下的,也不光是这些。这本书中的大多案子,都涉及到了夫妻。有妻子与人私通密谋害死丈夫,也有两人私通被人发现而杀害知道这件事的人的。当然最后私通的人都是得不到好结果的,这足以体现出古人对道德伦理的重视。细想来,自孔子的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来,最注重的便是道德伦理,无怪乎中国自古以来便被誉为“礼仪之邦”。不想这一点竟也体现到了文学之中,可见那时思想统治的严重性。

    除了这些,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其中的杀人方法,真是令人发指!可以剜心剜肺,可以用铁钉,可以借助毒蛇等等等等。看得令人不寒而栗。不过现在想来,这倒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这样可以使读者对坏人更具恨意,同时让人喜欢上施公这个角色,使他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失为我们学习的方法。

    无论如何,这的确是一本好书,至少在我看来它不是坏书。它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使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那个时代的特质,使我们了解我们的祖先的生活,了解那时的历史,政治以及其他很多的东西。

    我喜欢这本书,尽管它其中有一些今天看来仍很残忍的东西,但我觉得恰恰因为这样,它的价值才更加不可估量。一个作者所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与当时的某些因素分不开的。所以,我的猜想,有可能当时真的有这些事。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文\张娴)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