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4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也叫作《狄青初传》,属于历史演义类明清小说。此书为‘杨家将’故事的续书、《五虎平西平南》的前传,但是成书却比《五虎平西平南》要晚,主要叙述狄青、包公和杨宗保、杨文广等北宋名人抗西夏、惩奸佞的故事,以狄青为主。

    此书作者为李雨堂,他是清代中叶鹤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龙川县鹤市墟人。

    这本书的回目名字我虽不是很记得清楚,但我还是记得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现在都经常谈到的,那就是“狸猫换太子”。讲那太监陈琳如何相助刘贵妃,从而将太子的命保下来。大约是现在的电视剧大多以宫斗为主,看这一回时,一直觉得那太子一定没法活下来了,可结果没想到有那么好的一个太监,真是难得。所以,这世上还是好人多,任何人都会有仁慈之心的。

    初时看这本书,觉得有点糊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的开头便讲那“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直讲到刚出世的太子被送出宫。照我看来,接下来肯定讲那太子的去处以及他长大后的一切,颇有现代电视剧的感觉。不料这作者李雨堂却笔锋一转,自皇宫大内转到了一户乡野村家。这对于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你想啊,感觉故事才开头呢,他就转了笔锋,直讲一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于是就只有接着这乡野村家看下去,仿佛又在看另一个故事。不过这样一看,却是看出了一点端倪了。缘何有如此一说?只因那乡野之家有一幼童,名字叫做“狄青”,一看,这不和书名对上了吗?于是欣喜地继续读下去,至于什么“狸猫”,什么“太子”之类的,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继续看下去,发现古时的小说的一个通病,那就是都逃脱不掉被神化的命运。比如这狄青,书中说他与母亲还有姐姐相依为命。后来姐姐出嫁了,就只剩他和母亲。但恰巧在他十二岁那年,家乡发大水,他与母亲在水患中失散。之后神奇的事就来了,小狄青流落京城,身无分文。然后就有一位什么仙翁,名字我不是很记得了,想方设法给了他一个铜板,且是放在一个袋子里的。原来这个铜板乃是仙物,具有聚宝盆的作用。所以呢,小狄青的生活是不用愁的了。每看到这儿,就觉得这故事没法写下去了。因为感觉它根本没什么矛盾了,而且书名中所说的“杨包狄”三人才出来一个,并且这三人怎么看都不像能如此神奇地连接在一起的。

    但是,请相信古人的智慧。既然写了神仙,那么就会有很多的奇奇怪怪的规矩随之而来。这不,小狄青才高兴没几天,那个仙翁却算到他的未来,说什么“此子与铜板之缘仅此几天,吾应收回这仙物”。于是小狄青就在一次过河时不小心将那铜板掉在河里了。我觉得这充分显示了古人对天的敬畏,对神的尊崇。认为神仙是可以预知未来,且会帮助正义之人的。估计这与当时的社会分不开,明清时期思想控制严重,人们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头之祸。在这种身心极度压抑的情况下,人们只有借助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的妖神鬼怪来缓解自己的心情。可见社会的及政治的因素会对人们的生活与创作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不过故事却在这里开始进入正轨了。小狄青正在为失了铜板而懊恼,转过头他又遇见了一位老师傅,说是要教他武艺。于是小狄青就上山习武去了。看到此处,蓦然明白,敢情这故事是要将人物小时的事讲完,并且是要将同一时期的其他重要的事讲完,才会再接着讲故事呢!这样显然是说得通的,就比如很多的话本小说都会有“闲话休提”,“这暂且不提,却道”什么什么之类的话。最典型的就是《水浒传》,它就是将每个人物的故事讲完,将所有人都聚在梁山泊,才开始写真正的故事。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也正是如此,再后来的狄青出场时,已是一个武艺高强,颇具胆识的青年了。而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包拯包青天,他也在此时出场。他的出场,却又是与多年前的“狸猫换太子”一案有关。破了案,洗了冤,包拯便到“万花楼”游玩。这“万花楼”乃是一位朝廷命官的儿子所建,收罗了很多名贵的鲜花品种,是以名曰“万花楼”,这本是一个极其风雅的名字,不想它的主人----那个富贵公子,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恶霸。他欲伤包拯,恰巧成年后的狄青也正在此玩赏,由此救了包拯,二人遂成为莫逆之交。

    至此,小说的内容才终于要展开。狄青与包拯相识,包拯欣赏他,向皇上举荐他。狄青由此入仕,也因此而引出书中的另一人物----杨宗保。小说后来的故事,便是讲这几个北宋名人抗西夏、惩奸佞的故事,当然是以狄青为主。

故事一进入到这个地步,后面自然都是好事----这也是古人写小说的习惯,凡是出众之人,必得在少时经历一番磨难。这不,狄青后来又遇见了失去联系多年的姐姐,并且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大团圆的结局。后来当然是狄青官运亨通,阖家欢聚。杨包狄三人共同保卫国家,建功立业。

    这充分显示了古人的理想主义。他们不愿家国破碎,但是对现实又束手无策,于是他们就创造出一个个的英雄,或是寄希望于前代的英雄,从而写出一部部的传奇英雄小说。同时,他们又相信“英雄”是不同于常人的,“英雄”须得有着异于常人的能力,而且“英雄”一定会有神的眷顾。从这可以看出,古人对现实是有多无奈,对自然又是有着多大的期望。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定会有它那个时代的痕迹,我们看书不应当只看它的内容,更要看到它的背后的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文\张娴)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