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儒家理学思想鼻祖,著有《周公元集》《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于星子处担任南康知军时所作。此时,他已致暮年,身体抱恙,而他素爱莲花,便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上了莲花。每当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他便或独自一人,或与友品茗,于池畔赏莲养性。《爱莲说》便是由此而作。
《爱莲说》是作者周敦颐采用“说”的文体进行创作的。“说”是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爱莲说》中便是作者周敦颐以莲自喻,表达自己不追随世俗、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
《爱莲说》一文在刚刚开头处便表明了作者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虽然世上可爱的花甚多,有夺得晋时陶渊明深爱的菊花,有唐代时期受众人追捧的牡丹,而独占“我”心房的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自晋之后,菊花便成了隐士的象征,代表着傲然物外的性格,也令众多文人志士纷纷效仿,以菊为居,标明自己的品性。唐代时期,大唐盛世,牡丹以其富贵的象征忍得众人喜爱,并赋予其富贵高升的美好寄托。而爱莲之人何其之少呀,唯有周敦颐一人对莲爱之深切,为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所折服。通过与菊的正比和与牡丹的反比,生动形象的将莲高洁、清廉的特性描写了出来,也直白明了地表达出了作者周敦颐对莲的钟爱之情,以及自己同那两种人的差异。之后,作者周敦颐又对这三种花进行了概括、总结、点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再次点明了作者周敦颐对其三种“花”的态度。全文通篇都将花儿进行了拟人化,赋予了其人的品性特征和思想感情,以表达作者周敦颐的看法。作者周敦颐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自喻,表明了自己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厌恶和对洁身自好、清廉正直的追求。
《爱莲说》一文短短数百字就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作者周敦颐深刻的思想,其文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对我们的警醒颇多。当下社会,在习大大的领导下,“反腐”行动在有条有理地进行着。可是若是没有那些见利忘义、追逐名利的人,多一些周敦颐这般清廉正直、洁身自好的人,这“反腐”行动又何须进行呢?周敦颐身处庙堂之中,周身大都是官场的黑暗与险恶,但他从未沾染过丝毫官场上的污秽之气。据悉,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在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由此可见其清廉之性的崇高。我们中国人自古就以清廉正直、洁身自好为荣,而不管社会如何快速的发展,潮流如何的翻涌,这都应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富贵又有何呢,钱权又有何呢,人的心灵坏掉了,即便你拥有再多的财富、掌握再大的权利,你也都只能是人人所唾弃、法律所不容的对象。我们不一定都要效仿周敦颐,爱莲爱之深切,但我们一定要将清廉正直、洁身自好作为我们的人生要求,绝不追随贪慕虚荣的恶劣之风。(文\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