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闲情偶寄》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4

    李渔(1611-168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

    自幼聪颖,世称“李十郎”,他组建的家庭戏班曾到全国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著述丰富,不仅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等戏曲,还有白话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以及杂著《闲情偶寄》等。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同时,李渔既是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因为高质高产,“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不法商贩也开始盗用他的名号牟取暴利。为捍卫著作权,他勇敢地站出来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一边请求官府为他主持公道,传札布告;一边与女婿沈心友四处奔走,上门交涉,甚至为了便于交涉举家迁往盗版最多的金陵。在金陵,他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不仅出版自己创作的作品,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而由他倡编并亲自作序、女婿沈因伯搜集整理、在中国美术界影响颇广、一直被誉为中国画临摹范本的《芥子园画传(谱)》也是在芥子园印行的。

    可惜的是,康熙十二年(1672)和康熙十三年(1673),李氏家班两大台柱相继病逝,这对李渔的戏曲活动事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家班从此一蹶不振,渐次瓦解。家道中落,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康熙二十年(1680),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闲情偶寄》的撰写大约始于康熙六年(1667年),那时正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他花了约四年时间,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该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从戏曲理论到园艺到饮食再到养生,无所不包,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同时也为我们全景式地提供了十七世纪中国人们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图像,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1935年,林语堂英文版《吾国与吾民》给该书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同时也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戏剧家、小说家、戏剧理论家……可以挂在李渔身上的名号有很多,然而我个人更愿意称他为一位富有美妙生活情趣的生活家。

    《闲情偶寄》一书,虽称“闲”情,但我想大概没有几人会去反对他,称它为“无用之书”,哪怕是再古板的老学究。原因无他,再古板的人也是要生活,而从《闲情偶寄》这本书中,你很难不发现些对增添生活情趣有益的、你以前不知道的事,其中有些更是让人拍案称绝,不得不惊叹李渔对于生活艺术的造诣之高、领悟力之强。

    比如说,在居室部中,李渔提到豆绿色的云母笺撕成不规则的形状后,再贴到糊了酱色纸的墙壁上,每块相连的地方一定要露出一线底色,这样贴完后就仿佛满墙的冰裂碎纹,似是哥窑的精美瓷器,其中大块的还可以题诗作画,无处不显出韵味。这样的装饰,比现在的许多家装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更为雅致。

    李渔生性喜欢养鸟,却不喜欢看笼中之鸟,所以就发明了一种养鸟的方法,虽不太适合于现在的楼房,但也不妨说出来让大家惊艳一下:他曾请来四位名家高手,在厅屋的墙上画满各种颜色的花树,加上缭绕的云烟,;为了不让鸟飞出去,先找一根蜷曲的树枝,截取一段,枝叶茂密的地方听其自然,稀疏的地方用铁丝拦住,鸟养在里面,插在墙上。这样朋友来时,抬头一看,只觉得这画惟妙惟肖,再一看,那鸟竟在树枝间跳动鸣叫,连带着流水树木也鲜活了起来,那有多么的惊叹。

    除了增添生活情趣的高雅事物,李渔也对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很有研究,比如洒扫。在这很多人都不会去在意的地方,李渔也能说得头头是道。“每于歇手之际,必使帚尾着地,勿令悬空。”“俟扫完阶除后,略停片刻,然后开门,始无灰尘入户之患。”这些要点,现在还有几个人知道呢?

    而作为一个生活家,必不可少的一点自然就是吃,毕竟“民以食为天”。李渔在美食上亦有很高的造诣,提出了“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的观点,同时也列举了几个自己喜爱的美食,让人不禁想要试上一试。

    比较难能可贵的是李渔对女子的了解。喜爱女色的人,从古至今哪朝哪代都不缺乏,但不是遮遮掩掩,就是引以为耻,不屑于谈。但李渔截然相反,他不仅喜爱美色,还爱得有条有理,细致入微,甚至在自己的书中一条条写出来。从肌肤的色泽、眉眼、手足、媚态等天然的部分,到盥栉、薰陶、点染等妆容的部分,再到首饰、衣衫、鞋袜等搭配的部分,他都能一一照顾到。甚至连假发所做的发型,他都能说出好多种来,也可谓是“妇女之友”了。

    不仅如此,《闲情偶寄》中某些部分对于现在的人亦有警戒意义。比如在词曲部中,他曾提到“戒讽刺”,认为“至笔之杀人较刀之杀人,其快其凶更加百倍”,这不就是现代舆论杀人的一种解释吗?还有居室部中提到高僧玄览刷掉墙上的诗画,认为它们是疥,这点李渔不赞同,但却想用这个方法对付近来寺墙上日益增多的“某年月日某人同某在此一乐”。这不就是现在在名胜古迹上刻下“到此一游”的人的前身吗?

    还有器玩、种植、养生……阅读《闲情偶寄》,每每让人不得不感叹李渔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生活得很好的人向来数不胜数,但像李渔这样会生活又肯记下来造福大众的人,这世上又有几个呢?(文\应汗菁)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