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喻世明言》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5

    《喻世明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重要的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之一,也是《三言》中最早出的一本。作者冯梦龙,字犹龙,苏州人,生于一五七四年,卒于一六四六年。是晚明杰出的俗文学泰斗、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化的先驱。

    书中讲述了一系列民间故事,并教以读者做人的道理。故事产生的时代,包括、明三代,其中多数为宋元旧作话本,少数为明朝拟话本,另外有些是明人对宋元旧作的改编加工。由于产生年代不同,因此在内容、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又因为属于同一个小说发展系统,其题材也都和城市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各篇之间依然还有很多共通之处。多篇小说的内容由于取材于现实生活,使得这本书极具现实意义。此书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爱情与婚姻,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反对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的进步思想,充分体现了晚明萌芽的民主思想与市民阶层的价值观。二是官场黑暗,制度腐朽,作者在多个故事中对磨牙吮血的奸邪之官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三是社会现实,揭露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以及战争为百姓带来的伤害。四是歌颂贤人之徳,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淡薄之心以及对名利的不屑一顾。

    作者一再强调因果报应,但也会给故事一个圆满且出乎人意料的结局。如开篇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生动的体现了有因必有果,并赞颂了主角理解人,尊重人,平等待人的思想,以及故事人物成人之美而舍己之爱的高尚品德,最后仍然给读者留下一个圆满虽出乎意料可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再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以风流才子柳永为故事根本,编写下一段歌姬们与柳七的风流往事,。且不论故事的真实性,作者所论述的真情实意,是最为打动人心的。

    书中的爱情与婚姻部分,是作者进步思想的代表之一。如《单符郎全州佳偶》,讲述了自幼订婚的一对男女因为战争被迫失散,后来男子成功为官,而女人流落为妓。上天不负有情人,让他们在饭桌上相遇,于是男子不计较此刻发妻此刻卑微的身份,破镜重圆。女子则携另一位女子回家,脱离苦海。这个故事不仅描述了男子对爱情的忠贞,对妻子的不离不弃,也赞颂了女子的重情重义,生动地体现了人性之美。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则相反,讲述男子升官发财后嫌弃身份低微的妻子,后来被一官员做主让他们“破镜重圆”,故事谴责了薄情负心郎对爱情的不忠,也体现了作者男女平等、没有尊卑之分的进步思想。

     书中对官场黑暗、制度腐朽的描述也体现了作者对现世的极度不满以及对新时代到来的渴望。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讲述正直官员沈小霞,因受诸葛亮《出师表》感染,对严氏父子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首先是当面斥责,后来上书弹劾,却惨遭削职。后被严世藩杀死,两个儿子也难逃此难,只有在乡下的大儿子险逃。故事以诗句“生前忠义骨犹香,魂魄为神万古扬。料得奸魂沉地狱,皇天果报自昭彰。”结局,深刻地揭露了官场腐败不堪的现实。再如《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写南宋任理、度、恭宗三朝丞相贾似道从底层攀附皇亲大富大贵,继而获得权势,最终因兵败遭贬黜发配僻壤,并于途中遭为报父仇的押解官槌杀于木棉庵的故事,讽刺了不良的光场作风,也深刻体现了应果报应之谈。

    书中所揭露的社会现实也是深入人心。如《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是一篇典型的受现实所迫的悲剧作品。描述了靖康之乱后,宋人韩思厚之妻郑义娘死去后,韩思厚面对其魂魄发誓不再娶,后来却恋上刘金坛,遭郑义娘鬼魂报应而双双落水而死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不是《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那般对爱情不忠,却是真正为现实所迫的做出的无奈之举。作者避开了直接描述靖康之乱,而是通过描述普通百姓的痛苦来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再如《杨八老越国奇逢》描述了杨八老所处的时代遭遇日本倭寇袭击,他被捉去做苦工,飘零到日本十九年,再次被带回家乡,被早年家仆所认出后晚年安享荣华的故事。借用了外敌入侵的现实政治题材,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最后是歌颂贤人之德。最典型的便是《陈希夷四辞朝命》讲述了奇人陈希夷的故事。他的心中可谓只有一个闲字。隐居山林,无事常睡,而且他一睡能睡到自然醒,睡到忘记一切。谁不艳羡他如此的睡眠。只因他不求功名利禄,心平如镜,一生也不为万事劳形,只为自己而活。所以他能够活的逍遥自在,睡的没有顾虑。看破功名利禄,淡泊俗世争斗,这正体现了作者的淡泊之心与看破红尘的洒脱。而《月明和尚度柳翠》则讲述了南海观世音菩萨净瓶内的杨柳枝因偶污微尘,被罚往人间,在杭州作风尘妓女,名为柳翠。三十年后罗汉月明尊者化成风魔和尚,经过三次说法,使之醒悟,同时坐化升天的故事。也表明了作者“羽化而登仙”的远离世俗之心。

    当然《喻世明言》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自然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以及时代的特色。像作品中的,天定论,神转世为人论,缘定论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再如有些故事中对真人真事进行的一些无中生有的联系也是需要考证的。这些是需要我们读者进行剔除的部分。我们在接纳故事道理的同时,也要敢于对作品进行质疑和一定的批判,为我们的理解加入时代精神,而不是原汁原味地全部吸收。(文\罗静妍)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