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中庸》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5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述圣子思所做,宋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谓“中庸”?最通俗的解释即,去两端,取中间;用《中庸》的说法,即“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刚开篇的这一段,就给了我极大的冲击。“慎独”,当我说出这两个字时,心中总会升腾起一种敬畏和责任交糅的情绪,好像说出这句话的自己就要对自己负责了。《中庸》这段话是在告诉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行为的地方,也时刻恪守中庸之道,要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看见了“慎独”这两个字,我不清楚是出于什么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透“慎独”的精妙。在我看来,所谓“慎独”,就是即便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你要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要时刻警醒,你要时刻谦卑。即便你的一言一行不会被其他人看到,但你要遵从的,是你的内心。

    我觉得这是《中庸》告诉我们的很好的一个处世准则:做到了“慎独”,才可以做好“中庸”。

    《中庸》第十三章道:“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一章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我认为这也是《中庸》另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忠恕宽容。《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忠恕宽容在我看来,是一个永不会过时的做人准则。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这个越来越高效越来越功利的社会,能做到忠恕宽容的人实在寥寥,看多了斤斤计较,听多了因为鸡毛蒜皮的口不择言。我们总是习惯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俯视别人,却忘了自己也是他们的一份子,自己也被同样的俯视。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曾经问他:“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吗?”梁漱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真的是这样么?我们的房子变得更大,储蓄变得更多,防备却变得更重,疑心却变得更多,这个世界真的变好了么?我不敢妄下这个结论。

    《中庸》第二十二章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我觉得这是《中庸》又告诉我们的一个准则:至诚尽性。这章是说: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善良的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善良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善良的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是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至诚尽性,在我看来,就是找到自己最真性情的一面,以诚相待。保持着真性情,才可以在这纷乱的时间存留着最初的质朴与期待的潇洒。

    然而,“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做事“和稀泥”的代名词。不少人都反对“中庸”式的处世方式。但是细读《中庸》,你就会发现这完全是我们误解了古人,《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所以说,真正的“中庸”并不是现代人从表面上理解的、狭隘的中庸,而是不偏不倚,心平气和,忠恕宽容,至诚至性的去处世做人。

    《中庸》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关于过去,关于现在,关于未来。它不是让你去做一个平庸的人,而是让你做一个谨言慎行,恪守内心的人。不少人在批判孔子的基础上批判与之相关的文化,我想,这才是最大的愚昧吧。(文\梁乐凡)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