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管子》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5

简介:

    《管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著作,具有包罗万象、融通百家的特点,它记录了管仲辅佐齐桓公争霸的历史经验,在战国时期广泛流传。《管子》的作者,至今还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管子》是一部“部分遗著书”,既有管子的著述,又杂有后人著作;而多数人认为,《管子》是由管仲学派以及稷下学宫的学者,据管子遗说,撰著而成。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他本与鲍叔牙分别辅佐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后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死,召忽被杀,而管仲却受荐于鲍叔,任政于齐,管子因此感叹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这便是美名于世的“管鲍之交”。

    管仲辅佐齐桓公后,管仲在政治上“通权变达”,《史记•管晏列传第二》中说到“管仲既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以及“管仲即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才,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齐国的不断强盛反映出管仲治国理财的贤能,就连管仲死后,“管仲卒,齐国遵其政,长强于诸侯。”(《史记》)齐国人民依然受到管仲治国的好处。孔子也夸奖他:“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我认为《管子》一书中比较精彩的部分是治民与富国。

    谈及君主怎样统治民众时。管子主张人民“四维”:“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牧民》)通过“四维”道德底线来管理民众,提高民众素质,促进国家安定和太平。《五辅》通过实施“辟田畴”“勉稼樯”“发伏利”“修道途”“薄征敛”“养长老”“恤鳏寡”等各种政策以“厚其生”、“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最后达到“六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的德政效果。体现出管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对于怎样富国,管子认为要满足人民的物质要求,发展生产:“错国于不倾之地,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牧民》)通过“养桑麻,育六畜”,来实现“民富”。管子还十分重视国家对于盐、铁的管理,如在《地数》中:“此之所以分壤树谷,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管子建议齐桓公效仿周武王“重泉”兵役的做法,对待管理国家的盐,“利用其丰富的利润,既解决人民的赋税问题,又可以有力操纵他国:“君伐  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然则天下不减矣。”管子还提出:国家物价要根据国际经济进行调节,如《地数》中“天下高则高,天下下则下。天高我下,则财税于天下矣。”

                

评论:

    《管子》一书中的强国之道、称霸策谋覆盖范围广泛、内容细致,涵括经济、政治、外交、民生、法律、军事等各方面。其中在经济上管子主张“通货积才”;政治上以人为本、以兵治国、礼法并重;法律上管子主张“法”、“术”、“势”、要求君王“和同以听令”;民生上主张“九惠之教”、四时规律;外交上管子认为应当讲求诚信、义利并重等等。

    《管子》的精彩并不仅仅是治国方略的广泛、详备,还是这本书中百家思想的融合。管仲的施政纲领中吸收了儒、法、道、兵等各家学说。如开篇的《牧民》讲到治理民众要“四维”,曰:“礼”、“仪”、“廉”、“耻”,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可以明显地看到儒家思想的印记;《白心》、《形势》、《心术》等则体现了道家思想;《法禁》《法法》《重令》等则是法家学说,其中《法禁》还带有法家特有的高压色彩;至于兵家思想,在《兵法》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如“为兵之教”、“四伤百匿”等。

    《管子》在容纳百家思想同时,也有自己治国方略的独到之处,如《乘马》中,管子主张通过市场来看国家的治乱兴亡,通过筹算土地、水泽、黄金、兵备等以治国“有道”。又如《侈靡》中。提倡扩大奢侈品消费,以促进就业、改善生活。如其中的“雕卵然后㵸之,雕橑然后爨之。”两千多年前的这种做法实为罕见,但以今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管子能提出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当时齐国的经济发展较好,国富民强。

     《管子》一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一部百家治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历史后代许多君王都是推行《管子》的“杂家”。管子强调人民的地位,但他的强调仅仅是为了巩固君主的统治。即便这样,我们对待《管子》的态度也不应只是批判,要知道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发展、思想水平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我看来,《管子》一书促进了时代的前进,因为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齐国国富兵强,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他的主张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比法家温和,比道家切实,比儒家更有执行力。管子的主张,体现了“霸王道杂之”,它既保护了君主也保护了人民,读《管子》,就要管子的思想放到春秋战国的这个特定时代里,这样才能感受到他思想的合理与精彩!(文\彭旭珏丹)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