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千字文》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5

    《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字,四字一句,编纂成文。以儒学为纲,内容上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在今天,随着国学教育的不断强化,学国学、思国学、用国学的热靡全国,《千字文》凭借其通俗性已成为流行广泛的儿童启蒙读物。

    首先说《千字文》的语言魅力。《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俗称“三百千”。同样都是儿童启蒙读物,而《千字文》的华丽辞藻、优美文笔是其他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在句式上,《千字文》采用四言诗的写作方法,四字一句,每两句一组,每组两句押一次韵,第一组和最后一组也押韵,使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朴实的同时也具备断句灵活的特点,相近的内容连续使用有助于理解背诵。《千字文》大量运用了修辞,例如比喻“似兰斯馨,如松之盛”、比拟“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对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用典“龙师火帝,鸟官人皇”,文辞华丽,内容形象,既契合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又摒弃了骈文的富丽浮夸,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千字文》在用字方面,简明通俗,大部分字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字,有些成语还流传至今,可见《千字文》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之深。

    其次,从内容上看,《千字文》看似语句松散,实则层次清晰,可将《千字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说起,由自然世界转向人类社会,从人类早期的历史到伐纣建周到周武王时盛世现象,指出了人和时代的变迁。第二部分: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对忠、孝、言行举止、交友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错必改”,讲信用保持本真“信使可覆,器欲难量”第三部分:描绘国家疆域阐述有关统治的治国之道,主要内容是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文治武功。罗列了都城的壮丽,皇宫的奢华,文化典籍的丰厚,有识之士的聚集,疆域风景的秀美。第四部分:讲述君子修身治家之道(主要是民间社会)。描绘了恬淡的田园生活,不慕名利的有识之士,民间的人情冷暖。

     《千字文》中的思想观念对个人,对国家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一:《千字文》中的参政理念、治国理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学优登仕,摄职从政”书读好了就可以去做官,可以行使政府的职权,参与国家政事。“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人们时常怀念召公的德政,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他过世后老百姓常常怀念他,于是守护着甘棠树,歌颂他的功德。统治者要执政为民,懂得为民众办事的领导才会受到赞扬。其二:《千字文》注重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塑造。例如“德建名立,形端表正”养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容止若思,言辞安定”仪态举止要端庄,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淡定。“外受博训,入奉母仪”在外面要听从师长的教诲,在家里要遵守母亲的规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看重仪容仪表、行为举止,往小了说这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往大了说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气节、正义、廉耻、谦让的美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缺少。“守真志满,逐物意移”保持纯洁的天性,就会感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天性就会转移改变。如此一类的思想教育在原文中还出现了很多条。综上,作者在修身功夫上下足了笔墨,可见他对于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视,而类似的修身方法在当下生活中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许这也是《千字文》成为童蒙经典教材的原因之一。

    《千字文》作为童蒙读物,不仅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储备,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同时还锻炼着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然而《千字文》中有些内容也有许多局限性。《千字文》以儒学为纲,其中包含了很多有利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培养着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有些内容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也降低了《千字文》的实用性。例如“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女子要思慕那些为人称道的贞洁妇女,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这一观念明显束缚了女子的自由,阻碍了人们个性化的发展,在思想开放的今天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再如“乐殊贵贱,礼别尊卑”选择乐曲要依据人的身份贵贱有所不同,采用礼节要按照人的地位高低有所区别。从此条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尊崇礼乐思想,崇尚等级分别。然而在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恐怕此类思想再难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又如“殆辱近耻,林皋幸即”知道有危险屈辱的事快要发生,还不如归隐山林为好。可以看出,作者赞赏除下官印的隐士,向往恬淡的田园生活。在当时的社会,有些时候出世可以作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然而在今天看来,作者的观点都有一些消极避世的态度,在问题出现时不应该只顾着全身而退,而是想尽办法寻一条出路战胜挫折,走出困境。

      《千字文》以四字韵语写出,朗朗上口,内容涵盖着诸多自然规律、生活常识、修身方法,从它问世至今一千四百多年仍有所流传,足以表明,《千字文》既可以看成是经典的童蒙读物,也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柳鸿如)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