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金瓶梅》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5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该书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增加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体现当时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西门庆原是个破落财主、生药铺老板。他善于夤缘钻营,巴结权贵,在县里包揽讼事,交通官吏,知县知府都和他往来。他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荒淫好色,无恶不作。他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间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享乐欲望,他干尽伤天害理的事情。但由于有官府做靠山,特别是攀结上了当朝宰相蔡京并拜其为义父,这就使他不仅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各取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作为作品的名字,《金瓶梅》像日记一样,它的故事是逐年逐月展开的。开篇说“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表明《金瓶梅》写的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恰好《金瓶梅》前六回写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的故事是从《水浒传》中抄袭来的,读者早已知道《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政和年间,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地认为《金瓶梅》写的真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

    中学时初读金瓶梅,以其过多的性行为描写为羞,认为其是一本被禁的黄书,认为其姓黄,进入大学,再次拜读金瓶梅,为其广阔深刻而叹,又因毛泽东之前的评论,体会到其对当时经济状况的描述,又认为其从经济领域来说,又姓金,不只是书名,更是金钱的金。

    这是一部人物辐凑、场面开阔、布局繁杂的巨幅写真。碗底春秋,展现出明代社会的横断面和纵剖面。它以一个带有浓厚的市井色彩而又同传统的官僚地主有别的恶霸豪绅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的罪恶史为主轴,借宋之名写明之实,实斥时事,真实地暴露了明代后期中上层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它的不可救药。

    一、创作题材,从描述英雄豪杰、神仙妖魔转向家庭生活、平凡人物。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流。

    二、创作主旨,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暴露丑。《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在批评社会黑暗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讴歌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金瓶梅》则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它在表现丑的时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写法对此后的讽刺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三、人物塑造,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金瓶梅》的叙事重心从以往的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并且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凝固化的倾向,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能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流动性。

    四、叙事结构,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此前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由一个个故事连结而成,采用的是线性发展的结构形式。而《金瓶梅》则从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发展为网状结构。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的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五、语言艺术,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此前长篇小说的语言深受“说话”伎艺影响,《三国演义》属于半文半白的演义语体,至《水浒传》、《西游记》白话语言日渐成熟,同时也向着规范化和雅驯化的方向发展,而《金瓶梅》却代表了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语化、俚俗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尤其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神情口吻无不毕肖。

    明人小说《金瓶梅》问世以后,人们毁誉不一,有的学者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外典”、“逸典”,还有的人把它和《水浒传》、《西游记》共称“三大奇书”。   但长期以来却有不少人因作品对淫乱生活暴露描写较多,往往斥之为“淫书”,持一笔抹煞、一概否定的态度。鲁迅很不赞成对这部作品的种种简单化评价,认为它“虽间杂猥词,而其他佳处自在”。在本书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悲欢、风流的事迹,但我并不否认,它于悲欢风流事中写尽了炎凉世态,它的写实意义及开创性作用不可抹灭。(文\张同格)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