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三国演义》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5

简介: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当权,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 

    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

    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战,先后灭张绣(宛城征张绣)、吕布(兖州之战)、袁绍(官渡之战)、袁术(封丘之战)等,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等人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并巧妙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迫使曹操北还,刘备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

    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县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孙坚死后,其子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后取得豫章郡地。直至孙权坐领江东,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曹、刘、孙成三国鼎立之势,三国争战层层展开。

    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七年后,孙权称帝。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同时,东吴因“南鲁党争”,非但皇室遭刑,而且举国分歧,埋下内部斗争的祸根,逐渐开始衰败。

    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展开攻蜀计划,结果蜀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于266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遂亡。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经过多年准备,最后司马炎决定于279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评论: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三分真七分假。《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刘备之仁、张飞之勇、赵云之骁、许褚之猛、典韦之忠、鲁肃之善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叫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阴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几乎所有人物都是“扁平人物”,非黑即白。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2.战争描述丰富多彩。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张弛有度。然而书中的战争往往太注重表现武将之勇,对战争的客观性不够尊重。

    3.结构安排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总之,《三国演义》不能当成史书来读,它是英雄的合集。不管多少阴谋阳谋、明说暗斗、尔虞我诈、是非对错,纷纷扰扰千百年后,都已付笑谈中……(文\姚茂林)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