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一书由墨子和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广收门徒,他们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己任,为之不懈奋斗。墨子的弟子和墨子一样,多来自社会下层,为反映底层民众呼声,为人民谋福利而做出了持之以恒的奋斗。本书反映了墨子的主要思想,也记载了墨子对于一些名词的解释和哲学的思辨,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还针对不同的攻城战术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富有军事谋略。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前半部分,集中阐述了墨子的十种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
在战国初期,当孔子陨落而孟子未现之时,出现了一位平民哲学家,他填补了两位巨儒之间的思想洼地。在民不聊生的百姓贫民和高高在上的君主王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便是墨子,自言“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以木匠的出身,以文人的才华,以贤相的担当,抒发普通平民阶层的生活智慧和政治理想。
墨子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初,时值战国初期,据说出身在宋国的匠工家庭。大概也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成为了木工匠师和机械制造家。这样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也让墨子有着与诸子百家的学术领袖不同的悯民情怀,同情“农与工肆”这样的贫贱之人。然而墨子亦非平庸庶民,据《庄子·天下》记载,墨子是“好学而博”,这让墨子有着超出常人的文化素养,因此有着为国出力献谋的愿望,忧心天下的责任感。这样的矛盾冲突使墨子的思想更具复杂性和冲击力,让本书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思考,以下作出一番对于墨子学说中耐人寻味之处的分析。
首先看看墨子中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第一点表现在于表现平民阶级的愿望和理想。墨子的开篇便是《亲士》,要求君主不问出身,爱护并重用有才能的人,对于无功受禄者加以严厉的批判。这是底层才士提高社会地位的呼声,也反映了平民阶级中部分有觉悟者对于参与政事的渴望,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学摆脱受压迫的境地,参与构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实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在《非命》篇中,墨子也反复谴责了有命的理论,反映了社会底层已经觉醒了的抗争意识,想要凭借努力冲破阶级出身带来的地位差异,这样的学说若运用现实,将有利于社会阶层中人口的合理流动,保证每个人保持健康的上进心理。
第二点表现在异于世俗庸人的高度的集体意识。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建立起了小农经济,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土地归私人所有,因此很多人的思想变得狭隘自私。加之各国战争不断,各自固守阵地。墨子却常常强调统一的重要性,如《尚同》篇中,他详细论述了不统一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如此,墨子将自己的许多理论都以大同为目标,如非攻,希望各国停止攻伐。再比如兼爱学说,要求人们平等地去爱每一个人,这也是利于社会的团结与和谐的。除了这些在感性层次提出的构想,墨子也重视法度的完整和统一,如在《法仪》中,墨子用工匠的切身经历说明法度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同样重视整体的有序。如墨家学派的内部就是讲究着整体的有序,墨子在学派中有极高的地位,墨家内部也异常团结,这使墨家迅速壮大,据韩非子所言:“世之显学,儒墨也。”
第三点表现在社会参与的责任感。墨子作为平民哲学家,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博的学识,不像普通平民那样目光局限在温饱问题,也不似纯粹哲学家那样固守象牙塔而不食人间烟火。他在《尚同》中,要求人们主动与上级保持一致,并在上级出错时主动纠正上级的错误。再比如儒家主张“君子不敲则不鸣”,应在被问的时候才发表言论,墨子驳斥这种说法,认为君子应主张承担起建设国家,辅佐君主的责任。
但作为多种身份的集合体,墨子的学术思想也出现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让他的部分学说表现出很强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可读性,或者说,正因为这些矛盾与冲突,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多面的墨子,看到他的著作背后,他的理想抱负,他的纠结苦闷。因此,这些矛盾与局限并不代表缺陷与错误。以下对其中的矛盾之处做出一些简单的分析。
墨子学说中的第一个明显的矛盾表现在理想现实的冲突,虚幻真实的矛盾。墨子曾经学习过儒家学说,虽对儒家有反对批判的情感而选择另立他学,但墨子对于儒家的仁政却表现出了极高的赞同。墨子期待能够生活在和谐,远离杀戮战争的国度,但他却生活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各国国君普遍奉行尚武的思想,渴望成为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因此墨子的很多主张,如非攻的主张是很难被君主接受的,特别是那些国力强盛的大国的国君接受的。
除了社会背景的影响外,墨子的学说中又对君主的言行做了过多的要求限制,据此提出了不少理论,墨子很多学说的思想渊源都来自古代的三位部落首领尧舜禹,即所谓的法圣王之道,将圣王之道强加在战乱时期的君主身上,是难以让君主做出实质改进的。而且尧舜禹的许多事迹只是传说,其真实性都不能确定,将传说中的人物的品行作为标准来要求世俗君主更有些不切实际了些。
除此之外,墨子思想中的虚幻成分也有很多,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天和鬼神的敬畏。作为一位平民哲学家,墨子很多思想是务实的,主张为民众谋福利,体现了自己对百姓的怜惜,但鬼神都是统治者祭祀的对象,并不能直接为百姓带来好处,而且祭祀又要耗费钱财和民力,那墨子又为何如此推崇鬼神呢?仔细阅读便可知,《墨子》中的许多篇章写天和鬼神的意志,如《天志》,《明鬼》,但墨子所言的天与鬼神的意志,不过是自己的兼爱,非攻,尚贤,仁义等主张。因此,虽然墨子对于鬼神的崇拜接近了宗教,但他概念里的鬼神多在人间活动,供墨子“驱使”,代天来执行“赏善惩恶”的职责,已达到震慑教育统治阶级的目的,敦促他们及时行善,爱惜民众。
第二个矛盾冲突表现在作为民谋利的民众代言人与实现政治抱负的文士之间的矛盾。墨子出身于平民之家,因此,作为平民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墨子关注民生,如在《七患》一篇中,针对国家的七种祸患提出了七种解决的措施,排在第一位的解决措施便是加强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问题。然而作为知识分子,他又十分注重自身知识的丰富和修养的培养,《墨子·贵义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墨子南游卫国时,书中所带之书甚多,当被问及为何带这么多书时,墨子的回答是“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足见墨子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同样,墨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也在书中多处可见。如《修身》中,墨子称“君子之道”是“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要做到廉洁,道义,仁爱,博学,守信,谦逊。而作为知识分子,他和其他许多贤士一样,渴望受到重用,因此在书中的许多处,又对君主提出种种要求,如《亲士》《尚贤》。不过作为有政治抱负的人,墨子也为国君设计了许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救世药方,也有代表统治者对民众作出的种种要求,如《尚同》中要求天下人要与天子保持一致,将异常的天象看作是上天对与天不一致的百姓的惩罚。在此篇中,墨子将普通的个人看做了政治金字塔中的砖瓦而忽视了人共同向往的自由。此时的墨子俨然是统治者的代言人,与墨子的一贯的爱民护民的思想不同。墨子兼有的多种身份决定了他难以作为一个阶级的彻头彻尾的代表。
不仅墨子的观点本身是多个阶级要求的混合,他对于各个的阶级又在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是忽视人性本身的合理需求的,最明显的便是对礼乐的过度谴责和批判,在《非乐》篇中表现地尤为明显。虽然礼乐虽然有繁琐冗杂之嫌,但墨子把一切音乐都视为无补于社会的消极因素,应加以完全的禁止,这是偏激和片面的,他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正常的审美需求,限制了人性自由。
《墨子》一书,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的典籍,展现墨子非凡的学术成就,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平民阶级争取利益与表达愿望的号角,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思想碰撞,给我们展现了墨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介黎庶,不甘凡庸的心怀,悲悯大众的情志,实现和谐大同的理想。一册书能有如此多样复杂而深厚浓重的情感汇流,《墨子》注定成为不能被人遗忘的经典。(文\李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