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游褒禅山记》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5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于辞职归途中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仅以少量笔墨描写风景,以大幅篇章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情怀和抱负。在当今社会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王安石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都是一个悲剧人物。此生有志于黎民,却终陷黎民于水火;此生有志于朝廷,却终看朝廷之欲倾。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却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尤记当年风华正茂,褒禅山上壮志满腹,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终是看轻人事。两鬓已生华发,仍是空有热血激情。

    余惜褒禅盛景无缘得见。此文虽称游记,然记景不足。贵在结构精巧,哲理深刻。首段追溯“褒禅”一名由来,进而笔墨转向“华山”,叹今人谬传古人之书,为下文抒己志暗藏伏笔。下文叙前洞美则美矣,然“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后洞窈然而寒,簇火以入,入愈深,至者愈少。众人恐火把欲尽,遂出。荆公亦随众人而出,见火把尚足以明,方悔而有感。进而以“有志无力”、“有志与力而无物”、“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三面阐述志向、能力、外物兼备方能成事之理,抒发愿尽己志竭己能振兴国家之志。尾声处重提漫灭之碑,照应前文而又不显突兀。通观全篇,无矫揉之词造作之章。记游转为说理,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衔接处圆润无痕,仿若浑然天成。说理之文,既浅且深。以游山为引,语言平淡质朴,浅显易懂。融深奥晦涩之理于娓娓道来之间,引人深省,又喜无匠气。看似不经意之言语,实属荆公精心雕琢。

    后人谓此文“深远奇广,余旨不绝”。所谓深者,在于不做浅尝之谈,不发皮相之论。行游小事,尚能深掘其意蕴。所游之浅,所思之深,遗读者以无穷沉思与感慨。此文之远在于荆公所怀抱负之远大,蕴藏意味之深远。愿冒天下之大不韪革祖宗之法,削豪强之势。寥寥百字,写得尽风景,写不尽胸中沟壑。此文之奇,不在想象奇特,语言绮丽之才气之奇,而是在立意与结体之新奇。寻常游记不过因古迹而发古今沧桑之慨,或就奇景而生人生感喟,循物变而起宇宙之叹。偏就荆公不循常理,从游而不至转为探求事业成败之因。略看似无关联,瞑目而思,自有奇特之处。此文之广,在于记游而不限于游,说理而不限于理。“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已论尽世间所有缺憾。

    荆公其人,历来评述纷杂,褒贬不一。荆公其法,更是众说纷纭。青苗法、募役法、均税法,皆本意于轻民徭,薄民赋。未料官员层层盘剥,更陷百姓于水火。再兼损豪绅地主之利,废进士明经之科,熙宁变法,必败无疑。《游褒禅山记》曾云:无物以相之,无火以明之,幽暗昏惑,进退维谷,方败而无憾。然荆公亲著之文,于己身,却从未真正领会。初次罢相后再度启用,仍醉心于新法变革。身遭废黜听闻新法被废,仍暗自神伤,惋惜不已。

    昔日荆公被黜返乡,路见老妪唤猪为拗相公,呼鸡为王安石。庙宇之中偶读诗篇曰:排尽旧臣居散地,尽力新法误苍生。如厕尚见: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如此众叛亲离之境,仍执迷不悔,眼不见新法之荒谬,耳不闻同僚之力阻,神不思百姓之疾苦。如此变法者,不败欲何为?

    然若历史能任我评述,我却愿称荆公为英雄,生不逢时,悲剧英雄。百年后浅读荆公之文,仿佛仍见火把闪烁,点点火光熠耀与宇,绵延后世,经久不熄。而立之年辞去清闲之职,怀揣满腔热忱欲报国而去。途经褒禅山,游览过后有感而发,写文追忆褒禅一游。抒己志,壮己怀。讽世人有志力物而随以止,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矣。游之乐,国之兴,皆险以远,非有志力物者不能至。介甫自认才以胜任,志以不懈,慨然而上万言国书,欲兴新法以兴国家。以一己之力抗朝廷旧派,两度罢相仍不改其志,荆公事迹,读来简直可歌可泣,可叹可伤。

    然若荆公今日再过褒禅山,余愿闻其志,不知是否仍一如既往。(文\张佳欣)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