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三国志》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15

简介: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誊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也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其中的《诸葛亮传》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书中九年级上册。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只占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而关于蜀汉的史作阙如,而且蜀汉也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自古以拥长安、洛阳为正统。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评论:

    乱世烽烟起,三国英杰出。正是生于乱世,世人都被赋予了各自特殊的生存意义,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有桥头一吼,断桥倒水的猛将,也有不出大门便知经纬的学术大家,而陈寿在这纷乱的时代里选择做一个记录者,一个传承者,一个讲述者。当时间如同奔流的河水一去不反,如同一把刻刀,刮去两千年前的所有痕迹,不论能臣奸雄都化为一具枯骨的时候,还有他书写的三国志述说着当年的峥嵘,在浊酒相逢之际,才会有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的感概。陈寿做到了那个时代需要他做到的事。

    每个人对三国的初次感受大概都来自于那本“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大概是对三国乱世或是战争的好奇,让我艰难的啃完满是古文的三国志,史书有史书的风格,枯燥大概是大多数人对史书的第一感觉,即便是那本史家绝唱,无韵离骚的《史记》也是一样,看完演义再重看三国志,觉得给人一种有拨云见日的即视感,因为《三国志》在那个时代属于现代史,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以,三国志让三国演义里的各位传奇夸张的英雄来到了人间,在除去夸张浮夸后,再看三国,才会有所思考,有所见闻,而不是早已经被罗贯中的世界观改造过的三国。

    史官本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职业,有人说,史官写史就是给胜利者写下的赞歌充满阿谀奉承的肮脏和曲意奉承的无奈。但我觉得,史官也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翻译者,外文的名著古刊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其原著,学习其文化而窥其全貌,可是历史却并不可以,时间让一个个事件如同糖葫芦串连接在一起,我们只能看其概观,却不能改变它的排列,也不能经历一遍历史,史官就是现代人的眼睛,从陈寿的眼眸里,我们去经历三国,《三国志》虽然剪短精炼,但陈寿让它变得精审,对各类史实认真的考察,慎重的选择,放下部分自己的价值观念,精于叙事,而又剪裁得当,精湛短小的论述,客观而公正的论断,都给了后来读者真正的三国历史重游的感受,而非沉醉于唯心主义,或是强烈的爱国情怀,客观,是陈寿给后来人的承诺。

    西晋本就是一个混乱纷扰的时代,汉魏晋的关系特别敏感而矛盾,可陈寿用他巧妙的笔法,隐晦而又适宜的写出了从东汉末年献帝始到西晋初的朝代变换,有史官般的圆润,可也有谏臣般的刚正,他本是蜀人,称刘备为先主,以蜀人自居,可是对于刘备以私杀张裕,诸葛亮错用马谡的过失直言不讳,有文人的风骨可又没有书生的傲气,以此观之,三国志由于选材太过精密的原因而显得史料不足或是论述不详的点点小不足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著书不在量多而在于文精。

    总而言之,我觉得《三国志》名列前四史实至名归,有其有点,也有其不足,世上本无完美的事物,但就这点点的不完美,就完整的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史书。(文\卢瑞奇)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