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
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今人可以《曾国藩家书》研究学习。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评论:
话说:“做人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说他为晚清最后一位大儒我觉得丝毫不为过,或者说他是晚清最重要的中兴名臣我觉得也是实至名归,一个人的成就不能仅仅只看他的能力,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不论再大也终归是有限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是一群人,甚至于一代人的事,而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引导了那一代人,他的一本家书甚至影响了今日的我们。
一本家书,不仅仅看出了曾国藩对自己家里人的深切关心,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可是曾文正以一封封的家书让宦海遨游的他给自己的父母祖辈一种陪伴的安全感,同时也映射出了他这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作为一个汉族人生活在满洲人统治的大清王朝,充斥着不信任与歧视,可他正如他在家书里所说“引谚语好汉打掉牙与血吞。此二语是余平生咬牙立志之诀”。在隐忍中等待着机会,哪怕咸丰帝对他的任命政令朝令夕改,他都他泰然处之,才最终能在满汉相防的清王朝里成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位极人臣, 官居一品。在隐忍中抓住机会,初办团练,创立湘军,曾国藩都不得不以屡败屡战的字眼来粉饰自己被太平军撕得粉碎的可怜自尊,“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不和血吞之。”家书里,他了然胜者王,败者寇,世人的评断不过是古今事,笑谈中,刘邦于荥阳的次次惨败在垓下大胜后也被论为天降大任,苦其筋骨,可项羽裂土封王的霸气也在垓下一役中化为沽名钓誉。大多数人在乎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曾国藩明白,隐忍等待的今天是为了绽放的明天,才终究在1864年九弟曾国荃站在南京城内时收获了果实。以自己的亲身点滴循循善诱,《曾国藩家书》才能冲破时间束缚,空间枷锁,为我们所认同。
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那《曾国藩家书》甚至不是一家之家谱,只是一家之主的书信发言稿,鉴之何益?我觉得,它来自于曾国藩忠于儒家,钻研儒术,精于儒学而传达出的世界观感。中国传统文化自董仲舒尊儒术,罢百家开始,就和新儒学息息相关,今日的世界,信息化网络化,西方的文化入侵弄得我们晕头转向,我们不仅仅需要经济腾飞,同样需要文化觉醒,而《曾国藩家书》就是传统文化的映射,不似《论语》般时代久远,也不似朱熹注解对今日的我们来说晦涩枯燥,以劝诫的方式讲述关于传统儒学世界观的故事,形象而吸引人。“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他以他的方式解读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余教儿女辈唯以勤俭谦三字为主”,这三个字教育出了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教育出了晚清著名的数学家曾纪鸿。
曾国藩的过人,在于有一个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学生李鸿章,在于有一个军事大家政治名臣的门客左宗棠,在于有一个交涉收回伊犁的外交家儿子曾纪泽,在于他本人平太平军,领导洋务运动,晚清的政治经济外交经济军事以他为一个小中心四散发展,而一本家书记载了他一生的感悟,一生的经历,让我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见识风雨飘摇的时代里的强音。(文\卢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