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由衷地从内心深处喜欢《红楼梦》,想要走近它、读懂它、了解它,或许是喜欢里面的姑娘们,或许是向往她们的生活。不管怎样,《红楼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那个家族、那些人的爱与恨。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成就自然不言而喻。单纯从创作周期上来说,就令后来者无法企及,曹雪芹以十年之力著《红楼梦》,增删五次,仍未完稿,可见其精。曹雪芹必其一生雕琢红楼,用心塑造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人儿,描绘了一幅封建大家庭的盛世画面,他将自己的才华尽施《红楼梦》中,赢得世人赞叹不已,鲁迅称许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有的人喜欢《红楼梦》,但是捧起书来读时却难以坚持下去,转而去看电视剧。殊不知电视剧遗漏了多少精彩内容。《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品味。
曹雪芹起笔就开明宗义,这只是一块顽石在尘间“走一遭”的历程,亦梦亦幻,作不得真——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巧合而已。却又在开篇欲盖弥彰地写了句诗道破了玄机:原来顽石所历是虚,自身的亲历却非假。可见《红楼梦》中的真真假假不是那么容易搞明白的。
在整个小说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爱恨情仇了,这也是小说的主线。小说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对家庭给他安排的“科举仕宦”、“荣宗耀祖”的道路强烈不满,成为贵族家庭好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身上,且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产生了爱情。林黛玉作为一个外姓人进入贾府,其地位自然可见一般,再加上其本就孤僻冷傲的性格,以及从小体弱多病的身子,这些使得如此单纯的女子在关系复杂的偌大贾府何以安心过活。幸亏有宝玉,有这样一个可以一直忍受着、包容着她的宝玉;有这样一个可以陪她吟诗作赋的宝玉;有这样一个可以随她乐而乐、随她哭而哭的宝玉。建立在共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真挚而纯洁的爱情成了宝黛彼此的精神寄托和最高理想,实为感动我,我相信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关于《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专家们的着述实在是太多,这里就犯不着再多说,以免有抢人饭碗之嫌,这些纤巧细致、绚丽夺目的文饰后面,藏着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但更真实。其实我很愿意相信《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真的,且不说最后结局是多么地寒心,就说每个人都曾经那么骄纵开心地过活过,大家在一起也有过很多值得怀念的日子,这难道还不够吗?虽然结局是悲伤的,但过程是精彩的。如鲁迅所讲,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按照这个说法观照《红楼梦》,固然看到了毁灭,但并非没有美好的东西。
说到美好的东西,那必然要谈曹雪芹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凤姐出场时的外貌描写: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着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如此细腻的描写便将一个纸上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何止王熙凤,曹雪芹对于大观园中女儿们以及宝玉的衣着、神态描写全可谓出神入化。说到黛玉时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说到宝玉时有“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说到宝钗时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红楼梦》对每一位女子都进行了详细独特的外貌描写,并且从不重复,如此可见曹雪芹的文笔功底深厚。
《红楼梦》总得说来是对女子的赞扬,因此便有了贾宝玉的那句令世人错愕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但如此也预设着雍容华贵的贾府要就此没落,大观园的豪华气象就此不复存在,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就此不堪,封建社会就此衰败。这是应该可喜还是可叹?
曹雪芹用写作追忆流逝的时光,抒发内心不平之气,切肤之痛没有让他写出一部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言情剧,他亲手搭起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却没有来得及亲手把它毁掉,结尾的悲剧色彩被宿命的虚无与因果报应冲淡不少,不可不说是种损失。
由一个家族想到当时的天下,我称之为“一团死水”。在这团死水里皇帝喜滋滋地坐在宝座上低看下边整整齐齐跪成方阵的大臣们,恍惚间他觉得自己真是天子。这团死水看上去颜色可爱,景致优美,波平浪静,但是当你踏进去以后便会被侵蚀的体无完肤。想想宝黛最后的结局,想想金陵十二钗最终的命运,便可明白皇帝不过是死水中忽隐忽现的一缕阴魂,而当时那个黑暗桎梏的封建社会更是不堪,终有一天会土崩瓦解。
谁解其中味,尽在红楼中。红楼爱恨,你我共赏。(文\白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