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金悼玉,是为《红楼》;风月情浓,却是香魂一缕,随风散去。情至深处,终成了恨意绵绵不得语。至死,都是道不尽,说不清。解不开心中情,化不去眸中泪。
黛玉,寄人篱下,就如浮萍,任风吹雨打、四处飘零,也少人顾及。浮萍一生已是飘忽不定,因而才更期冀哪怕有一时一刻的安稳与安宁。不早不晚地,绛珠草就是还债了来,遇见宝玉,是知音知己,是注定的心意相通、心思相近。众人说她“小性”,觉她怪癖,她呢,或是连付之一笑的力气都不愿费。只将心思赋予了宝玉,正如娥皇女英,不是俗套的忠贞,只是将心许了去,自此,无论是笑是泪是颦颦都是因宝玉起、因宝玉终。奈何情深,实则缘浅。情犹在,人命短。情意至真至切,如瞬之二妃,可身世浮沉散如萍。
初入贾府,飘零始。黛玉丧母,后又抛父进京。至亲至爱的人离后,深居闺阁中但性情绝不仅限于逆来顺受的黛玉,背井离乡,来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控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如此的大家闺秀,也如此小心翼翼,虽是外祖母家,但即便是再深的情感也要是经不起这般等级地位、繁华阜盛的震撼与打击,何况是难得谋面的外祖母,凭着些老人家本能的血浓于水的挂念,黛玉又有几分安全感可言?礼节、言语,谨慎至极。所有的小心,可还能顾得上自己,除了自尊,什么也都难以顾及。哭啼眼泪了一阵,见了贾母,认了姊妹。到了邢夫人那,邢夫人便要留饭,却听黛玉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通情达理至此,安了他人的心,是不是太累了自己。如此繁盛热闹的红楼之中,孤寂的黛玉,心却是冰冷如玉。下人送来与“林姑娘”戴的花,黛玉都要问上:“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的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没多少旁人在,便是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真的是如此么?有个先后,自是自然,但挑剩下的才来给黛玉,并无故意之嫌,甚至可说是理所当然。黛玉又这般的说了出来,可以见得她心中的怨念,少有人重视关怀的苦闷。性情至真至切,到此可见一般,懂她的人或说她重情坦诚,不懂得的,就只有冠之以“小气”了。如把薛宝钗和林黛玉相比,她们的差别,有一点即是:纵使薛宝钗看破了也未必会言语,但黛玉看通了心中不悦必会发之于声。不然贾府上下又怎会对宝钗如此恭敬,对黛玉却若即若离。黛玉的性情,在贾府,注定会让她倍感飘零。
黛玉是小气里的坦诚,但又是难得的坦诚,试想,若不是早年丧母又寄人篱下,怎会如此小心翼翼,这般禁锢?不是不能坦诚大气,只是红楼之中,少有知音。潇湘之情难掩,愁意浓难尽。是愁意,是酸意,亦是真情。来探宝钗的黛玉,一见宝玉,便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不解这意思?”这些个话在薛宝钗面前说了出来,本是不妥了,但黛玉好似控制不住了自己一样,是醋意难掩,全然不顾了,一一道出。说给宝玉,也是说给自己,笑对宝钗,心生妒意。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使小性”,黛玉不比王熙凤,并不会有机关算尽的行动,她只是言语两句,或是让人感到了些许不快,但最后愁到酸到的还是自己。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感都教众人看见了,尤其听见宝玉奚落宝钗之时,心中着实得意,搭言也要趁势取个笑。孩子般的心理,其实呢,人性又怎不是这样呢?宝玉至黛玉房中作辞,黛玉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来?”这一明知故问,自是得意的了,情意自是了然于心。与其说是孩子心性,倒不如说是人之本性。天色晚时,雨也越发的紧,黛玉拿下玻璃绣球灯,点上小蜡,递与宝玉,一阵寒暄叮咛:“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照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这在黛玉,已是最温情的了吧,这便是黛玉的本性。在宝玉那,有情到深处的相知,甚至可以想象,假若是宝黛结为连理,除了有意亲密的拌嘴,更多的也应该是这般的温情与关心。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宝玉懂得黛玉的小性,或说是喜欢她的小性,因而能不计较而去领会袒护“林妹妹”的小性。黛玉又怎会不用真心待之。不是黛玉不通情理,而是她太至情至性,陷得太深太沉,因而忧愁妒意难尽。心若潇湘,情最珍贵。
浮萍终是浮萍,纵有宝玉怜惜,可却再无贾家人怜惜。最后只得是,浮萍散去泪终尽,香消玉殒谁堪情。得知宝玉将要娶了宝钗,一个疾雷,心头乱跳……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迷迷痴痴。面色如雪,咳中带血。这一生算是为宝玉而尽了,误会了宝玉,焚稿断情。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是要说什么,“无情”么?或是根本什么都说不出。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终是情归离恨天,泪尽人命绝。如浮萍散去,再无痕迹。日子久了,贾家,除了宝玉,又有谁能忆起潇湘馆中的那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怨女”。
世人多爱薛宝钗,少有人怜林黛玉。而事实上,如若黛玉活在当下,必是难以生存得自在称心,或许只能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罢了。她的那颗纯净的心,不愿遮掩却又不甘的情,在一片纠结复杂的浑水中终是要被搅碎殆尽,作为悲剧,被滴上几滴看似悲哀的泪,然后,再被忘记。怜惜林黛玉,疼惜林黛玉,是因为懂得林黛玉的至真性情和痴痴醉醉不惜殒命的真情。
读《红楼梦》的意义,不仅在乎情节,不仅在乎语言,更在乎的是其中的每一个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或说,《红楼梦》就是一部人际百科全书,若是读懂了其中所写,又能参透文字所不及,那便是真的智者。若是不及深处,哪怕只是迷恋于情节,醉心于一人,也是值得。毕竟静下心来,去看去游走在另一个世界之中,心灵似乎静了淡了许多。或以白水相伴,以灯相随,忘却时间,忘却自我,为黛玉之死大哭一场,为宝玉痴傻而
寒酸一阵,都觉是不一样的享受与境界。又或是,把自己当做故事中的谁,置身其中,看完自会理解,自会懂得。《红楼梦》带给我的是醉生梦死的感受,有时候就觉林黛玉是自己,她的悲喜都是我的悲喜,她的生死都是我的生死。尤看到黛玉之死,都要哭了出来的心
痛与愤恨不平,感动到、震撼到自己的书,看完了就像是死了一回,然后还会意犹未尽。如果说文学真没什么用处,只觉得这些书能带给来的宁静与不一样的感受就大可不必费心考虑它到底有什么用处。毕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文\俞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