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书评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4-14

    哲学,顾名思义,就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哲学二字源于古希腊语,它们的意思分别是“爱”、“智慧”。古汉语中的“哲”的本意为聪明,有智慧。由此可见,哲学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与国家的作用与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

    冯有光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道:“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而反思指的是将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在冯的理论中有关人生、宇宙和知识的学说,都产生自这样的思考。同时,他也指出根据他对宗教的认识,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当我初读此书,就觉得中国哲学真是特别高深的学问。而且它包含的内容的确过于宽泛,中国的历史太过于漫长,纵然有些珍贵的史料已经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仍有许多任然熠熠生辉。

    同时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主流,可以称之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按中国哲学来看,做人的最高成就为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而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正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按照中国传统,圣人应该具备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到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基于这样的思想,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哲学,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同时,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富于暗示,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因为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决定了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因此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已,由此带来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思想流派非常多,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分别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而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本书重点记载了各个家或者其中代表人物的思想。对我具有较大启发意义的首先是孔子的忠恕思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这正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之方”。这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难做到,因为用来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全都出自自己,然后推己及人,这样的原则也就做到了所谓的“仁”。儒家从“义”又发展出“为而无所求”的思想。颇有一种“尽人事,知天命”之感。正如孔子论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到了后期儒家,命由“命数”、“命运”或“天意”扩大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而外界条件很有可能发生变化,这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全力,成败在所不计。这就是“知命”这种人生态度。当人不再计较利弊得失之际,他的内心也会得到解脱,从而可以获得内心的欢愉。

        我还看到了《庄子》书中的“无用之用”。感觉很有意思,讲一棵高大的栎社树正是因为木质疏松,没有用处才得以存活。《人间世》中总结道:“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冯先生说:“无用乃是全生之道。懂得全身之道的人,不仅不能作恶多端,为善也不能过分,他只能处于善恶之间、有用和无用之间,正是无用,最终证明他的大用。”我觉得这段话每个字都能读懂,但是连在一起总是有困惑的,尤其是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度如何去把握,为什么恰恰是无用成全了大用?这只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到的众多困惑之一,总觉得尚且缺乏丰富人生经历与阅历并且尚未打通文史哲,政经法的我还不能全部理解中国哲学中所蕴含的一些东西,其中值得我思考的东西也太多,尤其是在老庄所代表的道家和公孙龙与惠施为代表的名家,他们的思想有些是平时我们很少去关注与发现、探索的。

    这本书中的某些观念也让我对有些从前并未思考或这已经认定的事情带了些质疑,比如孟子的思想中如果国君缺少领袖的道德品质,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进行革命。这时候,如果把国君杀掉,只是杀一个不义之人,不算“弑君”。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孟子认为,国君如果言行举止不配做一个国君,按孔子“正名”的主张,他在道德上就已不再是国君,而变成了一个“独夫”。在《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的影响,直到一九一一年,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其中虽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但中国自古以来主张的“革命权利”在民众中间拥有更大的影响。这是不同于我以前从历史课本中所学到的,让我意识到了质疑与思辨在具体事例中确实有很多值得应用与引发思考的地方。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我觉得多读读哲学类的书总是好的,有意义的,能带给自己好多精神上的萌发与启迪。

    还有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一些平时常见的观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比如“物极必反”,冯先生认为这是主宰事物变化的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而这源自于老子的思想,但是老子的原话是《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和第二十五章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并且这个“极”在《道德经》中并未提出极的界限与范围,超出的结果以及是否存在绝对限度,自然也就没有关于这些问题的明确回答。按冯先生的认识,老子会这样回答:万物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预先划出的绝对限度。就人类的活动来说,人的进化到哪为止,全在于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情况。同时老子也提出骄傲是一个人进不到大极限的标志,要想走得更远,唯有力戒骄傲,在《道德经》中的原话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同时这些都受到客观情况的制约。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所列举的这些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这本书使我获益匪浅,我读它上面的某些内容时,用的时间是原来阅读速度的三倍甚至更多,哲学类的书籍会给人以智慧和坚定人的信念。哲学是大智慧,大学问,它会帮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我很感谢冯友兰先生和赵复三先生,他们能够深入浅出的将一些深奥的哲学问题用更直白的话语加以解释,帮我更好的理解中国哲学。(文/石静仪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