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普鲁士威登堡大学读书惊闻父王突然去世,随即赶回国内叔父克劳迪斯已匆匆登上王位并与自己的母亲结婚,面对如此变故王子整天闷闷不乐,而且心生疑团,这时先王的幽灵几次在夜间出现哨兵禀报王子王子趁机打探,那幽灵跟王子说自己确实是自己的弟弟克劳狄斯所毒杀,克劳狄斯娶嫂篡位,大逆不道,先王的鬼魂嘱咐王子为他报仇,但也不可伤害母亲性命,王子在震惊之余,思考人生,安排复仇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为查明真相王子假装疯癫趁一戏班子进宫演出时安排演出弑君夺后的戏剧,并加入自编的台词,以观察新王反应在真相基本明了以后王子决定报仇,同时,御前大臣波罗涅斯借王子与其女儿谈恋爱之机,予以试探,并亲自潜入王后宫中偷听母子讲话,王子报仇心切,误杀御前大臣于怅下,其叔父为彻底铲除后患,设计派王子前去英国疗养,以便借英王之手铲除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从船上逃回,假造国书,哈姆雷特恋人奥菲利亚因父亲被杀恋人疯癫而最终忧郁而疯,溺水而死,其兄雷奥提斯立誓为父为妹报仇,二人先在坟场打斗,奥雷提斯受奸王挑唆与王子比剑设计以毒酒毒剑杀死王子,在比剑过程中雷奥斯提与王子双双中毒身亡,王子死前奥雷提斯告诉王子真相,最终明白是国王奸计,两人不计前嫌,王子杀死国王,其母因误饮毒酒身亡,故事人物全部死亡,这就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
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晚期,随着文艺复兴的不断展开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逐渐强大,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对人的认识也有不断发展,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此故事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封建的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那时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观念,此书通过哈姆雷特,写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我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第一我看到的哈姆雷特只是一个穿着战袍的孩子,他的想法都那么简单,一心只是为了复仇,他没想过结局,没有更多的想过复仇计划,如果他想杀死国王早可以杀死,他却没有,他也开始在复仇之路上慢慢长大,第二我也看到了他对命运的妥协,虽然一开始他是有准备为父报仇,但他的行动一直都很迟疑,不够果断,哈姆雷特对现实仍抱有希望,他读的是威登堡大学,受的是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他对现实抱有幻想,对社会抱有幻想,在理想一次次破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自此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快乐王子变成了整天郁郁寡欢的人,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而满腔热血又不能发泄,哈姆雷特经过了那么大的变故,看到了现实和社会的黑暗,他开始变的彷徨和绝望,甚至不相信爱情亲情,而作为他叔父的国王又一次次地想要他的命,国王有意让哈姆雷特去英国,想借英王之手杀死他,哈姆雷特用巧计逃脱了,可是国王并没有就这么放过他,国王再次用奸计让他们比剑,就以哈姆雷特的聪慧他不会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可他还是欣然答应了,那时的他已抱了要死之心,这也能体现出哈姆雷特对现实的绝望,这一次与雷欧提斯比剑,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比赛,他成功杀死了国王,他再也不用想任何一件事,只是这样的结局太过于悲凉,一个受人民爱戴的王子,被人毒死在了自己从小就生活的王宫。
此书自始至终围绕着哈姆雷特的报仇之心来叙写,却又迟迟没有动静,最终除了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其余全都葬死在丹麦王宫里,这样的结局对于哈姆雷特来说是必然的,那是他的优柔寡断造成的,我看过的小说基本上结局都是美满的,幸福的,我却忘记了这是部悲剧,注定都是会失败的复仇之事,第一次读文章只是简单的过了一遍,没有想太多,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还在想干嘛不早点杀死国王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然而我又想那是他们自己掌握不好自己的命运,在自己的命运面前他们都是胆怯的,不敢挑战,最终还是输给了现实,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在哈姆雷特身上看到我们自己,就当波罗尼厄斯偷听他与母亲的对话时哈姆雷特以为那个人是国王就误杀了他,这也给国王挑唆雷欧提斯的一个机会,而在这故事里唯一生存的霍拉旭也说过要自杀之类的话,哈姆雷特死前要霍拉旭把事情说出去,我想再悲剧的故事也要有人传承。
看似叔侄和谐,看似宫中平静,却不知在暗中叔叔要杀自己侄儿以保自己地位,侄子要杀叔叔为其父报仇,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旁人又怎么会想到在短短的时间里会死那么多皇室家族,这一切还是命运使然,在理想与现实中理想过于骨感,哈姆雷特把握不住命运的拨弄,失去了性命,这就是故事结局,我知道哈姆雷特想告诉我什么。(文/琼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