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论语》所思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11

都说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刀耕火种到灯红酒绿的今天,我们的每一位贤者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领导作用,他们的思想也作为了中国发展的指路明灯。寻其文化源头,那便属《论语》这本经典著作。

   《论语》讲教育,包括学习与德行。中国人传统认为人性本善,重视教化的力量,在温和的教育模式中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性格,也成就了这样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伟大名族。

《论语》讲孝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确,我们在长大,父母在老去。在我们渐渐变得成熟,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父母却慢慢像极了儿时的自己,学会了撒娇,学会了任性。以前总有一颗流浪的心,想摆脱束缚,以至于高考志愿全部填在外省。父亲听说后在电话里埋怨我,不知母亲对他说了什么,父亲之后再也没提过类似的话题了。我想我还是太不懂事,套用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以为自己很坚强,以为离开父母会很开心,可是报名结束后父亲带着被我的哭泣惹红的眼睛上了校车,在车里还在给我说着什么,可是我听不到。曾经筑起的坚强围墙一下子倒塌,原来你真的还只是一个孩子。你知道,在中国,尤其是农村,人们羞于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很难当面说出一些关心的话语。当我远在成都,我发现我不用再面对这些尴尬了,我可以在电话里用关心朋友一样的话语去问候他们,我可以主动打电话给他们,也许初次会不好意思,可相信,父母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开心的。你慢慢的长高,面容渐渐的成熟,父母的双鬓也在慢慢变白,高大的身材也会消失,这都是在提醒我们,在提醒我:多关心父母。正所谓: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论语》讲为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选怨矣”,“德不孤,必有邻”。遇见矛盾先从自身找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品行,一个人发出怎样的光芒,他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与人为善,以德会友。这是一个人立足与发展的根本,否则,优秀的人才那么多,人家凭什么要选择你?

由《论语》所演化出来的成语也是丰富多彩的,譬如:见义勇为,文质彬彬,巧言令色……这些典故有趣、有礼,一同构成了我们神秘瑰丽的传统文化。

可是纵观历史,从孔子四处游学讲课被拒,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新文化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直到现在以传统儒学观念为主,多元混合的时代,不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儒学连同其作品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我们不禁要问:《论语》里所讲的东西还适不适应今天这个时代?答案不应是绝对的,新的时代我们有了新的思考与变化,对《论语》的看法也该更符合实际。《论语》里渗透着儒家的思想,它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愚忠,愚孝,明显的等级观是最应该摒弃的,它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现的潮流。它讲仁爱,可对仁爱这个词语该如何定义?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分叉的轨道上,两个轨道上分别站着一个工人和一群工人,这时候有一列失控的火车在该轨道上运行,而你在旁边完全有能力替火车选择驶向哪个轨道,你会怎么做?难道要假设那一个工人有着舍己为人的精神,宁愿舍身取“义”,宁愿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然后你选择“救”那一群工人?也许问题有些极端,有些跑题,可事实上,中国人的性格自古如此,永远他人为先,在所有事情之后才考虑自己,尽量不引起冲突,这已然成了一种习惯。所以在与日本的问题上才会惹来民众“外交软弱”的说法,不能说这完全是由儒家的思想所致,但也与其脱离不得。

同时,对《论语》中语段的断章取义现象也有存在,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好多啃老族抱着这句话安心的度日,可《论语》语段里还有下句:游必有方。不是不让你出去闯,只要让父母知道你在哪就行了。还有一句:三思而后行。不是让我们犹犹豫豫的不下决定,下句是:“再,斯可矣”。于我自己来说,确实断章取义了好多年。这种经典著作与时代的结合需要我们这一代的努力,其正确全面的传播与发扬也离不开社会的合作

《论语》中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与体悟,但这绝不是读一遍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是一生的修行。(文\淮秀)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