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儒林外史》——儒林的百态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11

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事件发生在1750年前后,本书主要描述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本书没有主角,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连接而成人物虽然有点多(个人认为)但是每个人物都是丰富饱满的全书的主要人物既有像周进王惠汤奉张静斋严致和匡超人等危害社会的社会蛀虫,也有季遐年、王太等在市井中淡泊功名利禄的隐士

全文虽然没有明确的贯穿全文的一条线,文章由多个人物故事组成,可是各个故事中共同点来使文章整体没有漏洞,各个部分可以较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共同点就是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当时社会的毒害,讽刺那些因追逐功名富贵变黑的人和当时社会上非常虚伪、性质恶劣的社会风习。按照当时的社会角度来看这样的思想内容,无疑是十分具有爆炸性的,并且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并且其语言趋近于白话文,通俗易懂,且作者描述的准确、生动。加之作者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严谨细致细节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使本书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鲁迅先生评本书“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先生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一书上认为本书“大醇小疵”。《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甚至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汉族,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林山人',又因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书评部分: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小学课本教材上,记得应该是《儒林外史》中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的节选范进中举讲的是50多岁的大爷,这大爷叫范进,中举时都54了,他20岁开考,直到50多只是个童生,直到54岁的时候他才中举,他考了整整35年。范进中举前,这日子可以说过的十分悲惨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在生活中辛酸苦辣。家中穷苦不堪,甚至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不成人样。范进在几十年考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实际上周进也不是好人,他原来就是个教书先生,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他就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到了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成驴变成马也要报效!因为范进和他的经历差不多,所以他就可怜范进,就让他过,中了举。)

范进因为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已经让他的精神世界脆弱不堪不能受到巨大的刺激中了!“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这些异常重大的惊喜弄得他直接疯了。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原来的看不起变为巴结同县“名流”也纷纷巴结。前后鲜明的对比,深深的体现了当时社会上趋炎附势的恶劣风习说实话,当时读这篇课文时,我是笑着读完的,感觉真好笑,不就是考个试吗?至于吗?并且当时认为范进就是本书的主角,等到后来我高中时无意中整理东西,发现小学语文书,突然想起了范进,于是上网把全书看了一遍这才发现我以前的理解是错的,这书原来人物很多,而范进只是一个小人物。更因为心智成熟,也理解了为什么他疯,感觉好悲哀,更是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他只是社会一个典型,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个范进想一想不寒而栗,有多少读书人深受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太可怕了!

本书就是一面镜子(专门反映封建社会的镜子),它通过对当时社会上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强烈地抨击了腐朽封建社会和其科举制度。本书并涉及了多个方面,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给人的感觉比较杂,但在本文中,各方面却杂而不乱深深的显示出作者雄厚的功底。

本文思想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在那个时代,敢于批判科举制度,谴责贪官污吏,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个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本文中的人物:原来就是个教书先生,考到了60岁都没考中,为了名利出卖了自己的自尊和灵魂的周进;考了35年才考中,被科举精神失常的范进;原来是质朴的贫寒青年,但在社会名利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上位抛弃糟糠之妻为前途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的匡超人等这些人都可以说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早出现、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形象当让不光有反派,也有正派,但他们并不是高官或士大夫,他们只是一些下层人民,但是他们正义、朴实具有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等人,这表现了作者对下层普通百姓的深切的同情的对其质朴行为的高度赞扬。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用一个个小人物来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且像上文所说本文没有一个明确的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由多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既独立又联系。这种特殊的写作结构,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本书可以说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一个高峰。作者对生活在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形象塑造的十分成功,以及对科举、封建礼教和官场腐败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本书不仅在近代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较大的启发  

但本书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毕竟当时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具有很大的时空局限性,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并且宣扬古礼古乐,这在现在的眼光看是落后的、退化的。这也就意味着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而看不到改变社会的真正方法,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文\王鼎言)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