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为书消得人憔悴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1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样的三重境界曾发了多少人对读书求知的向往。可事实上,在明清时期,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纯粹为了求知而读书,真正以读书求知为乐呢?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个功名而苦读一世,幸运者能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又有多少人穷其一生,也只落得“他人得意我悲哀,郁闷成疾心晃晃。末名已是孙山郎,却落孙山在后头。”正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开篇所写“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作为一部批判科举制度黑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科举、官场的黑暗和只求功名的读书人,而是刻画了一个真正以读书作画为乐的少年郎,与那些一生都活在功名羁绊中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意味。王冕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农民,自幼丧父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以替人放牛为生。家境出身并没有影响到他求知的心,他凭借聪明好学,通读经史子集,还在放牛的闲暇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技艺,一时名气大燥。在那个“学而仕则优”的年代,凡是读过书的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升官发财,可王冕非但不参加科举考试,反而为了躲避入仕而隐居。他像是那个时代的“局外人”,清楚的认识到一入官场深似海,若不随波逐流难以自保,他不愿进入这样一个黑暗的大熔炉,他深知,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但像王冕这样的读书人在那个科举制度僵化的时代,终究只是凤毛麟角。“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使他们忘记了读书的真正意义。他们只是把读书当成一块敲门砖为了权力和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黄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最多的还是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读书人。这样读书,又怎会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呢?这样读的书,又会带来多少益处呢?他们在也曾读过孔子的“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读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事实却是当他们进入官场之后,曾经的圣贤哲理便抛在脑后,他们无师自通的融入黑暗的官场之中。如匡超人,他本是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由于对于官职的欲望而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尾随,终生麻木痛苦,失去了自我

恰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比喻,这制度是吃人的。腐朽的科举制度不仅残害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身心,更是残害了他们的灵魂。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一本《儒林外史》,我们会看到儒士虚假庸俗,看到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在批判腐朽僵化了的科举制度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去思考,读书甚至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什么。读书,难道是为了一个更好大学,一份更好工作,一个更好的配偶……这样无休止的命题吗?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书的过程便是一个认识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我们可以与作者达成心灵上的共鸣,会跟随着作者去领略这个世界,博览古今中外,从别人的故事中得到启迪。诚然,读书还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让我们体会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步入书海,去找寻自我,找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如此,书无尽,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文\秦颁)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