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浅谈《第二性》——女性主义的初步觉醒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11

人的性别与生俱来,然而性别意识的觉醒却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回顾历史,女性始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无论是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女性必须守贞守节的道德观念等等,处处都体现出女性被歧视的心酸血泪。然而不仅仅在中国,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世界各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女性歧视的现象。非洲少女割礼的残忍震惊世人却屡教不改,北美玻璃天花板效应限制住了有能力的女性的发展,中国参政的女性少之又少……无不体现着对于女性的歧视。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下,随之产生了一批有思想的优秀女性,其中便有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波伏娃与她的著作《第二性》。

     本书出版于一九四九年,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各国人民都在恢复建设的时期。正是因为出版于这个特殊的时期,所以这本书的特殊意义不言而喻。不少人介绍这本书都说它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社会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誉为西方女性的“女性圣经”,可见其对于女性的启发之深。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出生于一九零八年法国的一个富裕的守旧家庭,但她却有着很强的反叛性,拒绝了父母对她工作和婚姻的安排。在她十九岁时就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自我宣称“我绝不会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由此可见,波伏娃成为女性主义以及女权运动的领导者是有其性格原因的。

    这本书所表达的并不是一种激进的女权主义,这从书名《第二性》就可以看出来,女性是相对于第一性的男人相对来说的第二性,就如同夏娃只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一样,是相对而言的。相反,波伏娃从书的开篇就开始由动物的性生活而谈论到人的性别。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谈,女性天生就有着不可违抗的缺点,比如身体不如男人健壮力气不如男人大,无法进行长时间的劳作,这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父系社会的形成。然而在这之前的母系社会,女人因为能生育而显得伟大并且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然而生理因素导致了女性对于社会的掌控能力比较有限,这也导致了女性失去了对于社会的掌控地位。然而,波伏娃在书的后半部分也有提到,这一种所谓的“掌控能力”,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生物学弱点”,其实是按照男人的价值观而呈现的。如果男性不是想掌控社会的话,那么“掌控能力”的概念就毫无意义。我认为,波伏娃写作的目的大概就是——发现并论证女性为什么会成为逊于男性的第二性,以及社会是怎么样从母系社会演变为父系社会,女人的本性在社会中是如何被改变的,还有女性在整个社会中是怎么样被对待的。

    这本书的中心语句大概就是“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后天才成为女人的。”那么,我们不禁会思考,是什么让女人成为女人的呢?按照波伏娃的说法,是被压制的,被社会和历史压制,被同性和异性压制。就如同《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夏娃不过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也就是说,女人的生命是男人给予的,女人的生存是必须依靠男人的,女人的生活意义就是为了男人,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然而波伏娃并没有突出说明男性的恶意和女性的无辜,因为她认为在女性变成男性的附属品这个过程中女性自己也几乎起着相反的作用——女性自己把自己变成了附属品。因为女性安逸于作为附属品所带来的一切好处,不用劳动,不用为了生活而厮杀,所以甘愿自己臣服于男性的脚下,把自己变成男性的附属品。当女人甘愿这样的时候,她就自动变成了“后天成为的女人”。

   本书以两条时间顺序为主要线索,第一条时间线是女人的一生,从女孩到少女,从已婚妇女到母亲,最后到一个老年的女人,以一个女人的一生为例来说明女人的独特性。第二条时间线则是社会的发展,由游牧民族中的女人到早起农耕时期的女人,再到古代社会、中世纪、十八世纪,最后描写到作者所处的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女性的就业与从政。两条时间线相互分开,从宏观与微观论证了女性的独特性。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欣喜的看出,女性的地位总体而言还是有提高的。作者在书中也写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女性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的生活,无论是农妇、女工、妓女、明星还是知识分子,作者都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客观的陈述与分析。作者是典型的存在主义作者,这种存在主义也充斥于整本书之中。波伏娃认为,女性应该获得应有的独立地位,并且这种独立地位才是可以引起这个社会中女性经济、政治、文化的地位的改变,从而引起女性自身的改变,使女性不再成为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真正实现人们想要的平等。

    在这本书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女性的地位正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政治家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女人的名字,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令人敬佩的“女强人”、“女博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希望生出一个可爱美丽的小姑娘……女性不再永远是男性的附属品,女人开始有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男女平等也正在悄悄地实现着,女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的觉醒者。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懂得自己的独一无二,懂得自己的美,懂得自己并不是要靠男人才能活下去。女性的生活意义是,活出专属于自己的那份美。 (文\赵灵修)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