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华中科技大学程邦雄教授应邀讲学:说“对”——兼议文字考释中的二重证据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6-13

6月12日下午14:30,华中科技大学卓越学者特聘教授程邦雄先生应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邀请来校讲学。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刘玉珺教授主持,基地主任汪启明教授和语言教研室赵静、宋伶俐、杨建军、王数财、周阳等老师及研究生代表40余人参与讲座。

刘玉珺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对程邦雄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感谢,并向在座师生简要介绍了程教授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成就。

程邦雄教授随后向在座师生介绍了郭店楚简中“对”字的写法,指出目前学术界对古文字“对”字的构形取象尚无定论,并简要介绍了裘锡圭、陈伟、黄锡全等学者的释读观点。程教授从甲骨文切入,结合出土器物材料,认为古文字“对”所从之“X”“工”即古代的一种纺织工具,并通过《说文》、战国文字、甲骨文等相关字形的比较分析,阐释了古文字“对”的字形演变,其形从甲骨文到金文,到战国文字齐系、晋系,再到战国楚系,一脉相承,与《说文》之“对”构成对应发展演变关系。

接着,程教授从意义训释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程教授认为,“对”之构形义(本义)当为具体的“以手持‘X’或‘工’器具积绕丝纱”,其后引申出较为抽象概括的“治”“治理”义,即《广雅·释诂》之“治”义。佛教语“对治”,“对付,整治,谓断除烦恼”,亦“治”义。后起的“讨”字从字形上看正好与从口的“对”字相衔接,在意义上分担记录了“对”的治理义。

最后,程教授结合“对”字的意义,重新对楚简中的相关语料进行了释读,并从语境意义、共同义素、传世及出土文献的证据三个方面,阐释了过去的解释都能读通楚简的原因。

在提问环节,程教授针对如何在语言文字研究中利用二重证据法等问题与在座师生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次讲座内容充实、讨论热烈。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获益匪浅,称此次讲座极大地拓宽了学术研究视野,提高了个人学术素养。

(李江琦供稿)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