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14:30,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俞理明教授应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邀请来校讲学。基地主任汪启明教授和语言教研室赵静、宋伶俐、杨建军、王数财、周阳等老师及学生代表40余人参与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刘玉珺教授主持。
首先,俞理明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指出常用的汉字在发展中会产生许多义项,进而成为多义字。因此,历史字典的编纂需要理清多义字内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客观地呈现字义变化的历史过程,这就需要清理字义的类型,探究其间的历史关系。
其次,俞理明教授依次举例说明了字义的七大类型,包括本义、引申义、通假义、形体义、顺序义、缩略义、文化义,并称不同的字义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的关联,是梳理字义历史的重要线索。
再次,俞理明教授就字的增衍和分化展开了论述,详细阐释了新造字中的异体字和区别字,还特别强调了同一个词或语素在书面上有两个同音不同形的用字的情况。
接着,俞理明教授指出字的本义有原生性和次生性,并依次举例说明了引申义的四大类型,包括形体义引申、顺序义引申、假借义引申、缩略义引申。
最后,俞理明教授综合上述分析,借助义素分析的方法,从造字本义入手,总结了“甲”字的六大义项,希望通过客观、系统地处理同一字头下的各义项,推动辞书义项排列规则的完善。
在学术交流环节,与会师生积极参与互动,讲座氛围十分热烈。有学生就北京话中“请”字的字形及字义处理提出问题,俞理明教授认为应先梳理出其字所有的字形和与其具有同音关系的所有汉字,最后才能考本字,由此显示出俞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王沁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