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楚语与中国南方语言格局形成之关系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主任汪启明教授应邀出席本次会议。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德斌教授代表学校到会致辞,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主持开题论证环节,项目首席专家刘宝俊教授作开题报告,各子课题负责人对各自负责课题作说明。
专家组对该项目的历史学术价值和现实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项目组的前期成果、科研实力、项目的整体设计和思路、研究方法和步骤以及预期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该项目立足于语言学,兼跨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楚人、楚族、楚语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探索楚人建立的长江文明与北方黄河文明的交汇和融合,既具有语言史、民族史、文化史研究的重大学术价值,又对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还对该项目的开展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同日下午14:30,汪启明教授在学术交流中心润良报告厅作《“梁益则平声似去”初解》讲座。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谢荣娥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
首先,汪教授从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序》出发,针对“梁益则平声似去”提出了“声调论”八问,并结合古今对《切韵·序》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对于“平声似去”问题研究较为缓慢的原因——可供研究的例子太少,历时太久加之调值纷错导致研究困难,研究资料空白以及材料漏缺等。进而借题以秦汉用韵、秦汉音注、唐宋音注等为例,展开了对“梁益则平声似去”的历史考察。
其次,汪教授从地理角度对“梁益则平声似去”进行了深度分析,列举了六朝时期的蜀语、楚方言、吴方言中的平去通押现象。随后介绍了《切韵·序》字数基本对等、意义基本对举、词性基本对称和结构基本对应的句式特点。在结构基本对应中,汪教授又着重讲述了单句对仗和复句对仗两个句子特点,结构清晰,内容明了。之后,他介绍了《切韵·序》的骈文用典,所谓骈文用典,往往意在言外,言甲而旨在乙,而其中平仄相对的使用又加强了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
最后,汪教授针对“梁益则平声似去”提出了再思考和注意要点,对其长安论韵与《切韵》成书的过程进行复盘,并以“梁益则平声似去”初解为本次分享画上了圆满句号。
讲座交流环节,在场学生就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向教授请教,汪教授对此提出了“治学先治史”、“多领域交互研究”等建议,并鼓励在座同学培养跨学科意识,提高求知意识和质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