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下午,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儒学研究中心、金沙书院、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联合举办的本科生学术论坛,在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西园学术厅成功举办。
此次会议共有30人参会,其中学生27人,涵盖5个专业、3个年级;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会议以“明代四川文人杨慎的李杜诗论”为中心,以学生学术论坛的方式开展。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耿雪弈的论题为《杨慎“崇李贬杜”的实质分析》;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传龙的论题为《“扬李抑杜”的对比:郭沫若与杨慎》;2018汉语言专业学生梁雯婷论题为《杨慎对杜甫的褒与贬》;2018级会计学专业学生尚琪琳论题为《杨慎“崇李贬杜”思想形成过程及原因》;最后,2018级英语专业学生张安洁以《杨慎“崇李贬杜”辩》为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此次会议的筹备工作经过了半年左右时间,主要落实了以下三项,一是活动策划及会务工作;二是指导学生对所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全面阅读;三是征集学术论文并予以写作指导、修改定稿。在此过程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密切关注及对本次论题的深入思考,在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指导其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尤其是论文规范。会前,五名学生发言人分别提交了六千字以上的学术论文,三名学生评议人及一名学生主持人的发言稿,也在会前修改定稿。会议中,五名报告人与三位评议人从不同视角对同一论题作出深入分析、详细阐释,并展开了激烈论辩。观点清晰、论据充分、讲述清楚。会议成功举办。
此次会议与以往学术会议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报告人、评议人、主持人,均来自高校一年级本科生,这对其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提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策划能力、会务工作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都是一次考验与检验;二是,会前、会中、会后已形成一条完整的教学链,从游草堂的活动方案策划,到学术会议的流程设计,到一系列会务工作的逐一落实与现场秩序的维护,再到会后所有成果的整理与刊载,于《儒声》报、儒声微博、“锦彩文传”微信公众号、夸父网等平台发布会议论文与活动新闻等,均由儒学研究中心儒学杂志社同学全权负责落实。在此过程中,将专业教学置身于地方文化建设的视野中,将“翻转”理念熔铸到高校教学的培养方案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实践者,成为地方文化资源保护的自觉守卫者,学生不再是枯燥历史文献的被动接受人,而是激活文献与积极投身学术研究的践行者与带头人,这是融媒体时代,高校文科教育方式改革的一次积极尝试。
会议的顺利举办,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创新型学生培养理念与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历来重视专业教学工作,近年更加强调教师的专业提升及教学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文学与传媒学院,秉承学校"止于至善"的校训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在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很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在普通高校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创设了27个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及45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儒学杂志社,正是这27个校内仿真实训平台之一。儒学研究中心,自2014年创建以来,长期与四川省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合作,开设多类学术论坛,如文化之旅、文心讲坛、尊经论坛、儒声论坛,希望借助长期的、连续的文化类讲座,为学生拓展知识、打开眼界提供有利条件,使其在文化熏陶及人文培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全面的文化传播能力。
最后,会议的成功举办,感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华传统普及基地、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儒学研究中心、金沙书院及科协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