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鲁国尧:“汉语音韵学千年史的认识”讲座圆满结束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07

11月5日下午4点,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承办的人文思跃系列讲座之“汉语音韵学千年史的认识”在X8215正式开讲,现场氛围热烈,座无虚席。人文学院杨建军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邢文副院长做了总结发言,人文学院汪启明教授、宋伶俐副教授和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前会长鲁国尧教授,其主要从事汉语史和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的研究,曾获第一届、第三届王力语言学奖,是中国语言学界富有创新精神、学风严谨、文采兼具的著名学者。

杨建军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热烈欢迎鲁国尧教授来我校讲学,赞扬了鲁教授在语言学上的成就,表示其提出的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语言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非常期待这一场“提气”的思想盛宴。

鲁教授以《周易》之言:“日新之谓盛德”开篇,鼓励在座学子不断创新,以罗素《西方的智慧》为例,启示大家要锻炼认识自己的能力。随后,他从“注音法与反切法”“对‘韵’的认识”“对‘调’的认识”“对‘声’的认识”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中国语音千年史的一些新见。

他讲到,汉字注汉字称之为“整音注音法”,其法一为近似法,如《说文》:“珣,读若宣”,其法二为等同法,即甲音整体相同于乙音。由于这两种方法都有着先天的缺陷,所以当注音的整音法“穷”时,注音的拆音法便“通”,拆分字母的两分法(即反切法)随即出现,整音注音法开始逐渐走向拆音注音法。同时,学则须疑,他对“反切源于佛经汉译的说法”的质疑也对在座学子有所启发。

在讲到古代中国人对汉语“韵”的认识时,鲁教授强调,在汉语音节的三要素中,“韵”是语音的灵魂,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的语音要素;民歌和文人诗不断促使人们类聚韵字,日久天长,逐渐剥离出韵母,为反切的发明奠定了基础;“音耦”中的双声叠韵促进了国人对“声”与“韵”的认识。在古代中国人对汉语“调”的认识方面,鲁教授指出,在人类历史上,中国人在五世纪发现“声调”,并对声调及其应用作了有价值的研究。他认为,纳入声调要素的韵书才是成熟的韵书,如《切韵》《王韵》《唐韵》《广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韵书。在讲到中国古代人对汉语“声纽”的认识时,他提出,《切韵》残卷、《王韵》等韵书大韵的排列都有相当整齐的次序,可其中小韵的排列却杂乱无章,这显示出韵书重韵不重声,其深层原因在于当时“声纽”认识水平的低下。

最后,鲁教授总结了古代中国人认识音节三要素的三大步,即最早为“韵”,其次为“调”,最迟为“声”,前两项有“自主知识产权”,后一项受到梵语语音学的影响。他指出,中国认识汉语语音结构的四阶段,分别是音节的拆析为二,即反切法;韵母的提取和组织,即韵书;声调的发现与四分,即四声平上去入;声纽的排列与命名。这样,便对汉语音韵学的千年史进行了高度概括。

在现场互动环节,鲁教授就汉语音韵学的一些问题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为同学签字留言,激励有志学子不断努力,现场氛围融洽。

讲座尾声,邢副院长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旨,他表示,此次汉语音韵学千年史的讲解非常具有启发意义,鲁教授带有思辨性的分享让在座人员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Copyright©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邮编: 611756   咨询电话:028—87634097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