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7时,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系列讲座之“中国衣裳自然人文之美”在锦城学院大礼堂举行。此次讲座由基地专家、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管仲纪念馆名誉馆长李任飞担任主讲。李教授因曾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先后讲授《名相晏婴》和《中国衣裳》而名声大噪,锦城学院不少师生都是其“粉丝”,讲座现场千人汇聚,一座难求。
李教授以中国服饰文化的变迁为脉络,结合历史典故与民间逸闻,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衣裳”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他认为中国古代每一种服饰产生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国衣裳的首席设计者,当推黄帝。”“上下装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但祖先把服装定型为上衣下裳,却是一个伟大的创意。”李教授如是说。
他列举了《周易·系辞下》中的一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并解释道,“上身穿衣,下身穿裙,首先是为了方便生活。黄帝时期的气候比现在热,下身穿裙便于散热;而先民以农耕为主,如果穿裤子,泥土容易粘在裤脚上,穿裙子,泥土则只是沾在小腿上,后者更便于清洗,由此黄帝便设计出了上衣下裳的穿法。”
“设计完了服装制式,黄帝还不满足,继而又为服装定义了文化内涵”李教授幽默地补充,“上衣对应天,与天同色,所以取玄色,下裳对应地,与地同色,所以取黄色,穿上这样的服装,人就活在了天地间。天地玄黄是古代的世界观,古人的服饰就是把他们的世界观穿在身上。之后,无论是春秋时期的深衣,还是汉唐时期的襦裙,都是上衣下裳的变形而已。可以说黄帝的设计,影响了中华民族服装五千年之久。”
李任飞认为,服饰具有象征意义,衣裳的变化实则也体现着综合国力的变化,中国古代服饰的领是打开的,到了近代却成了立领,这反映的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封闭与保守;反观西方,他们想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因而衣领完全是敞开的,以此设计彰显着自己的平等与开放。
李教授告诉同学们:“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服饰虽然是我们日常经常接触的事物,但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却并不简单。”他鼓励同学们,多去了解传统文化,才能读懂传统服饰。他的精彩讲授激发了不少同学对服饰文化的探究热情。
晚9时许,讲座在李任飞教授自己填词的一曲《中国衣裳》中落下帷幕,全场师生掌声雷鸣,意犹未尽。(刘嘉榕/文)